English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

2005-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峰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实践标准讨论到人道主义讨论和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从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到哲学问题意识的增强及各部门哲学的勃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一元独尊到自觉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沟通和对话;从主要从事经典文本的诠释和解读到立足于当代
社会实践创立富有个性的哲学学说,无不彰显出以下事实,即:伴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哲学自我意识到研究主题和方法都逐渐走向深化,研究的深化必然关涉到路径的选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的提出,就折射出现时代哲学家们在研究路径选择上的困惑。对问题根源的进一步剖析有利于找到问题的实质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

我认为,近期理论界所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有其特殊的内涵。这里所说的学术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哲学特有的理性反思方式侧重于对理论问题进行学理探讨的属性,即其理论特性;而所谓现实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探讨时代所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自觉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属性,即其实践特性。前者强调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推演,后者强调理论的价值旨趣和实践指向。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理解,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除了一般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之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而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不同理解。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本质上是理解者和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是理解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及其结果当然不是完全主观的,但不可避免带有理解者自己的痕迹,因而不同的理解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哲学观的差异,必然使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路径。

按照我的理解,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研究路径:(1)“回到马克思”,即强调重新解读马克思文本的意义;(2)“真正的马克思”,即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理解的正宗地位,也包括强调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意义;(3)“时代的马克思”,即强调立足于现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种路径的区分显然只有相对的意义,但我们还是可以在这种相对意义的区分中发现前两种更加注重所谓学术性,即更加注重研究文本本身(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及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和学术标准。而第三种路径则更加注重所谓现实性,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在根本上体现在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上。我们看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理解的差异导致了对研究路径的不同选择。

其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传统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差异的不同理解。在马克思那里,其哲学思想体现为两种理论形态,一是专门性的哲学著作,主要表现为早期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文、手稿、书信等;二是蕴涵在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著作中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体现为领袖哲学和哲学教科书。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还是当代中国哲学所表现出的哲学形态,都迥然区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以及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中国哲学形态。哲学只是人类多种文化形式中的一种,而且本身有自己的传统,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并不能脱离人类其他的文化形式、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哲学自身的学术传统而孤立地进行。当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进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中进行比较性的理解时,一方面会对马克思是否是哲学家以及其哲学的学术性产生怀疑(当然这种怀疑并非现在才有);另一方面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作片面性的理解。

其三、各种分支哲学的涌现对传统哲学观的冲击。在这里,所谓传统哲学观既泛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西方传统哲学观和中国传统哲学观,又特指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所持有的哲学观。新时期以来,各种分支哲学如价值哲学、人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交往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生态哲学等竞相涌现,而且大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旗帜下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不能否认各分支哲学的涌现乃至勃兴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需看到,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规范还未自觉确立起来,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似乎成了较大的问题。

其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属性的不同理解。对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哲学不仅有其作为哲学的学术传统意义上的特性,而且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与其他意识形态所共有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具有自己的哲学品格和特性(反思的思维方式、因诉诸一般性和普遍性而具有的批判性和超验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立场,并因此具有相应的政治属性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意义上为实现人的发展和解放找到了现实的道路,但首先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发展和解放找到了现实的道路。对于哲学特性和政治属性的相对区分,人们似乎并不怀疑,但在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中,要使两者的发展良性互动,关系并非那么容易处理。一种倾向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属性、价值归属和政治功能;另一种倾向则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特性或学术性。

其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程度及相应的学术理想的差异。只有时代的根本问题在哲学中得到反映并得到解决,哲学才配称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提出的任务及其解决要靠哲学家在反思中提升和符合逻辑地回答。反思的内容、视角、立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哲学家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和水平。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方式及程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反思。哲学本身可以作为理想的学术而存在,也可作为现实的工具而存在。作为哲学创造主体的哲学家可能在哲学反思中追寻自己的学术理想,也可能只把它作为谋取功利的工具。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定位及研究历程,就会发现,社会体制与研究者的自身定位、政治家身份与哲学家身份、意识形态功能与学理研究趋向、职业工作与理论兴趣、现实功利与学术理想等各种性质与层次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使哲学家们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易陷入两难选择,而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只是这些不同领域和层次中的问题的一种集中表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问题之所以凸显出来,是上述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剖析这些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很多学者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各种观点和方案,但我认为,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理解之上,实现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进一步处理好相关问题,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路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