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

2005-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基础研究,在于原始性创新,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天,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我国基础研究,大力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具有世界影响的一流科学家队伍,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探索,建设培养科技将帅人才基地

2003年,党和国家组织了我国数千名各行业的专家,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起草和论证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专家们达成了共识:到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应得到大幅提升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其实,重视基础研究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类基础研究计划稳步推进,较好调整了我国基础研究的结构和布局。例如实施了科学基金制,先后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以及知识创新工程、211工程、985工程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国家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远大战略眼光。

1984年创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是我国为了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一项“战略措施”,是稳定我国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161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科学研究前沿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代表我国基础研究学术水平与装备水平的科研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最为重要的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集中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年轻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现在,怎样评价其作用都不为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金涌教授这样说。

有关方面提供的数字表明,截至200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7人,占全国总资助人数的23%;2000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全国遴选了76个“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其中近半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世纪之交,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国家又适时推出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该计划不仅取得了一批科学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而且为造就我国科技帅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国家有关部门介绍,973计划的实施为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一批4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被推上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岗位。首席科学家中45岁以下的占41%,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占63%。有372位两院院士、30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2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03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一批学有所成的海外学者等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了973计划的研究工作。通过973计划项目的磨砺,一批将帅人才正在脱颖而出。

由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和政策性导向,我国在基础研究若干学科领域集聚起科研力量,为下一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的基础研究和队伍建设仍是薄弱,我国科技人才工作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中国科协的吴伟文研究员认为,一是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我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少。二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按照科技发达国家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8%的比例测算,我国还有不少差距。

“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是,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科技部政策体改司的翟立新在采访时说,国家需求应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和一些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更是离不开政府的经费投入和组织,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我国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突出重点,瞄准若干关键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目标,集中人力物力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

不过,也有人提出,在强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集团攻关的同时,还要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家创造性劳动。因为“一些实验科学的原始性重大发现往往并不在于特别昂贵的实验设备”、“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首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张继平在采访中特别提到前不久到北大讲学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这位破解费马大定理的大数学家。科学需要“异想天开”,需要自由探索的无限空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教授认为“基础研究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国家一定要有超前眼光和魄力。如今大家都忙于应付评估,申报经费,着眼一些短平快的成果,白白浪费了许多精力、智慧。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终身教授的成熟做法。对一些有较好潜力的科学家,敢于投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探索时间和空间,相信经过若干年的潜心研究,一定会有所作为!”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国内外选拔才俊,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国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采取一系列重大发展计划,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得到国家政策导向和经费倾斜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疑是我国为了彻底扭转基础研究薄弱、培养学科带头人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合作、促进创新”的科学基金制,不仅是我国人才资助的重要计划,也是我国科技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

该基金支持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从事基础研究并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依靠良好和有效的制度保障,使该项基金遴选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促进了拔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赢得了全国科学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郑兰荪教授至今难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他的帮助。这位1986年学成归国,在原子团簇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为我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谈起最初的科研工作感慨万千。他认为基金不仅资助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也对他的人生道路都发生重要影响。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人都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为青年学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助推器,是雪中送炭之举。不少今天已经成名的学者,大多通过基金起家,最后登堂入室,一步步迈上科学殿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位老管理工作者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创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功不可没。通过面上资助转向重点资助、由资助个人转向创新团队、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基金在贯彻人才强国战略方面提供了重要实践。

1994年设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是如此,一开始就把将帅人才培养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据了解,十年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累计资助1174人。目前,这些基金获得者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有3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近几届中科院院士增选情况来看,50岁以下的内地新增院士全部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除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制度外,我国相继推出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计划,其中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等等。正是这些各层次人才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国内外无数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出创新性、原创性研究成果,外部条件至关重要。造就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不仅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还要在薪酬待遇以及激励方面有所倾斜,为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为了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1994年,中科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如今,这一计划已经吸引了不少优秀学者归国效力,也在国内吸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人才计划。据介绍,每位入选者除获得包括科研启动费和住房补贴等在内的200万元支持外,招聘单位还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办公用房,配备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以及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等,这些都成为入选者干成事业和干好事业至关重要的保证。

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从跟踪、积累到突破的转折点,但整体创新能力、研究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引进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说,“追赶世界水平,必须有一流的、国际化科技人才,要面向全球吸引和打造精英人才队伍。”

2003年,中央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新的形势面前,创新观念,开阔视野,面向全球吸引一流科学家已付诸实施。中科院继设立“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外,又推出“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吸引海外知名学者;教育部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于2004年启动了高层次人才项目,吸引顶尖人才造就“黄金团队”。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高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国际学术界高级人才。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

……

实践表明,不管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还是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都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体现时代性、富有前瞻性的制度创新。

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集中支持一批优秀人才和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进一步带动我国基础科学、高技术乃至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新生力量。

以基础研究队伍为例:一是总体规模约8万人,占R&D人员的比例基本与科技发达国家持平;二是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总量和被引用量同步增长;三是基本解决了整体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者所占比例接近70%,中青年科学工作者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生力军。

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在更多的科学领域里,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的科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