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复杂性科学研究重在应用

2005-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 我有话说

戴汝为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1932年生,云南昆明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代科学分支的划分日益精细,科学的新领域不断突破原有概念的内涵;日渐庞大的系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等,都使国内外科学家开始探索从全局和总体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就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生长。

什么是复杂性科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事物和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相结合等社会经济问题。学者和决策者们采用传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处理这些问题时,遇到许多根本性的困难。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近代科学学科划分过细、条块分割,反而模糊了人们对事物总体性、全局性的认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面对这一现状,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从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那条被打断的“沟通链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杂性科学开始孕育、萌芽,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如今,复杂性科学研究方兴未艾,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

中国科学家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贡献

国外对于复杂性科学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有:欧洲以普里戈金和哈肯为代表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以美国圣菲研究所(SFI)作为代表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以及司马贺的名著《人工科学》。

在我国,钱学森院士与一批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对复杂性科学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系统学讨论班、思维科学讨论班,到今天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中国的复杂性科学研究通过深入讨论和提高认识,走过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发展轨迹。

国内的复杂性研究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为代表,具有自己的特色:以系统学为突破口,从系统科学出发,把“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作为创建系统科学的基础层次――系统学(Systematology)的突破口,进而建立起系统科学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整个体系结构。

要建立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般性理论,必须从一个个具体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入手,积累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我国科学家不是从复杂性的抽象定义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把复杂性与系统概念结合起来,从方法论角度区分复杂性和简单性问题。钱学森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这样,就从系统学的角度给了复杂性一个清晰和具体的描述。

今年初,中科院自动化所完成了国家基金委重大课题《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这是中国科学界对复杂性科学的原始创新性贡献,是世界范围内首先提出的处理“复杂性”的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验收会上,评审专家给予该项目“特优”的评价,并认为该课题是复杂性研究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具有创新性,应该进一步争取资助,深化研究,以便尽快推广应用。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争取向更多的机构和单位推广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