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战火星人》与载人航天精神

2005-1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吕贤如 我有话说
早些年看到一部科幻小说《大战火星人》。小说中火星科技发展遥遥领先于地球,火星人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极少用手脚,以致四肢极度退化萎缩。每个火星人都蜷缩在一个机器人似的外壳中,既可保护肉体,又可通
过硕大的机器手和机器腿为所欲为。

难说这部小说有多少科学成分,但其中以机械延长人类四肢功能的设想,对人类安于享受科技进步成果的惰性的推断,正在一点点被证实。

随着科技进步,以往的体力劳动逐步为机械所代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舒适:轿车、飞机成了普通代步工具,空调使室内车内冬暖夏凉,电脑代替了人工计算……相应地,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些变化是正常的,既然科技进步了,人类何必苦自己,但航天人的英雄事迹却告诉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是个例外。

科技创新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在为长征二号F火箭整流罩“减肥”的攻关中,人们的眼里除了数据就是图纸和计算公式,面对显示屏,白天与黑夜不再有分别。为了使这项工程只能成功,要无止境地谋划,要不停地修改方案设计和论证,记不清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工作,不去“自讨苦吃”,又何来整流罩如期“减肥”?进而何来成功保证逃逸救生?也就没有后来的“神五”、“神六”。

科技创新也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安装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飞船发射平台时正逢盛夏,戈壁滩上,白天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晚上又冷得让人发抖,沙尘暴来时黄沙滚滚,飞沙走石。卸车时,从总工程师起,不分职务工种,全成了装卸工、搬运工。半天下来,个个都成了土人,对面过来谁也认不出谁。缺少百吨吊车,就采用土办法,8天完成了50节车皮的卸车任务,比要求提前7天。他们可以把这个苦差事推给装卸工、搬运工和百吨吊车,但如果遇事都这样“推”,同样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这样的自讨苦吃数也数不清。只有一次次科技攻关中自讨苦吃,才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令人钦佩,在当前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还能做到这点,实在难能可贵。

钦佩之余,颇受启发:科技发展了,大众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普通百姓可以追求这种舒适,但是奋斗在自主创新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却不能追求这种舒适,因为这种追求会成为消磨斗志的腐蚀剂,成为自主创新中的绊脚石。

联想《大战火星人》中对于人类惰性的刻画,我们不仅对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科技在发展,条件越来越舒适,人类安于享受科技进步成果的惰性也会滋长,而要坚持自主创新,首先就要不怕吃苦,就要克服日益增长的惰性,科技越发达,越是要主动克服这种惰性。从这点来说,“特别能吃苦”是基础,没有“特别能吃苦”,也就谈不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也许,这也是“特别能吃苦”在载人航天精神中位居第一的原因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