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疆破解“双语”教育难题

2005-12-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双语实验小学的教室里,不时传出流利的汉语声音。望着这些身著少数民族服装,却能用流利汉语进行学习的孩子们,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发出一阵阵地惊叹:“这些孩子汉语水平真高,他们再上大学时都不用上预科了。”

是的。这是新疆自2004年在全疆大力推广的一项重大措施:推进中小学双语教

育工作,让每一个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就过了汉语关,为今后的大学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群众的需求使政府下决心推广双语教育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就曾推行过双语教育。自治区党委曾提出到1984年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汉语课。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举措并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虽然到1999年新疆已有27所中学开设了双语实验班,有2629名学生在双语实验班里学习,但离全面推广双语教育的目标差距很远。

是什么让自治区党委下定决心推广双语教育工作呢?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年他到南疆一个县调研,发现一些县城里的小学有许多少数民族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上学,一问才知,这些家长深感孩子不会汉语的难处,决心从小把他们培养成民汉兼通的学生。后来,这样的事例越来越多,一些县级小学教室都挤不下人了,甚至出现了要想上汉校必须找县委书记批条子的状况。“这时候我们意识到,党委必须帮助群众,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知识学习的愿望。”

2004年7月,自治区党委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一时间,全疆各地掀起了民汉合校、开办汉语教学班的热潮。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拿出巨资,选派3700多人进行双语教学培训,每年还抽调400名干部进行双语支教,使全疆14.5万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双语教学班学习。现在,双语教学班的授课内容已从原先的只在数、理、化三科使用汉语发展到除母语课外所有的课程教学中。

加强双语教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今年到内地上高中班的少数民族孩子的汉语水平均得到当地学校的认可。这其中可是有50%的学生来自最偏远的农牧区初中学校。

推进双语教学必须有强有力的各项保障

李泽群是今年就要毕业的师范学校的大学生,近来他忙着干一件事:收拾行李去南疆一所小学支教四个月。这是新疆出台的一项新规定:每年将从师范类学校选调有双语能力的大学生到基层学校进行不少于四个月的教学实践。

不光让这些大学生通过教学增长能力,自治区还专门投入资金,确定了以南北疆七地州农村学前双语教育为主的发展思路,让语言学习从娃娃做起。在自治区整体教师队伍超编的情况下,专门拨出指标,解决南疆地区一些地州市县双语教师短缺的状况。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缩小了原计划4.5万名教师的培训规模,降低培训对象年龄,延长培训时间,解决双语教育的教师问题。而在各学校的远程教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教师正通过电视,进行着另一场新的教学:既培训了课程,又培训了汉语能力,一举两得。

据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领导介绍,今年,新疆将加大投入力度,启动实施“50所民汉合校建设工程”。用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的话说就是:我们就是想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破解双语教育工作这个难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当有一天,考入各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孩子再不用上一至二年的预科时,不仅为家长节约了投入成本,更让这些孩子直接开始接受现代的教育成果,这样的美景是用语言无法描绘的最美的图景。”赵德忠书记兴奋地展望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