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电影一条红线

2005-1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廖杰 我有话说
1932年,是百年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已诞生11年的中国共产党与已诞生27年的中国电影在历史坐标系中聚合。从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电影的领导,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之中。

自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西方电影商人就争相而至,并迅速地垄断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人虽在1905年就摄制了第一部

影片《定军山》,却难以在垄断中立足,无奈沉寂十余年。直到1923年影片《孤儿救祖记》问世后,第一代中国影人以与本土文化相融为依托,通过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起落沉浮中的拼搏,才初步打开局面,在中华大地生根立足。

“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抗日救亡热潮,民众呼吁中国电影改变游离于“五四”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时代洪流之外的状态,热切期盼中国电影“猛醒救国”。在进步电影从业者邀请下,中国共产党进入电影界。以夏衍为首的左翼电影运动,高扬反帝反封建大旗,坚持大众化的路线方针,顺应民众“抗日救亡”的强烈要求,推出了《三个摩登女性》、《春蚕》、《渔光曲》、《神女》、《姊妹花》、《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优秀影片,赢得了民心,拓展了市场。期间,影片《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传遍中华大地,久唱不衰,在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强音响彻世界。这首歌曲的诞生,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必然,它无限的生命力标志着中国电影在这一历史性转折中准确地找到了自己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定位。从此,中国电影不仅在与本土相融中获得资源依托,也在与时代同步中获得生命活力,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综合实力。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影人迅速推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精品佳作,正是这一综合实力被战乱长期压抑后迅速地迸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也掀开了新的篇章。西方电影的垄断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在热切呼唤,激发出中国影人的创造热情,《白毛女》、《南征北战》、《钢铁战士》、《董存瑞》、《我这一辈子》、《祝福》等优秀影片迅速呈现在银幕之上,表现出新中国电影的鲜明特色和崭新水平。而新中国电影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电影工作,毛泽东主席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电影工作者。周恩来同志更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关心着中国电影,与众多影人建立了友情,并团结广大影人,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不断排除“左”的干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国庆十周年之际,推出了《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林则徐》、《五朵金花》、《甲午风云》、《李双双》、《红旗谱》等优秀影片,为新中国电影的新繁荣高奏凯歌。需要提及的是,党和政府不仅重视影片的生产创作,对电影的发行、放映、技术、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投入和扶持,逐步完善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开拓了广阔的国内电影市场和部分海外市场。可以说,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与深度是史无前例的。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的时候,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执行,电影的艺术规律得到尊重。中国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努力创新,并追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步伐,逐步推进电影业的不断改革和开放交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施精品战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影片,呈现出新中国电影的新繁荣:《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人到中年》等影片表达了人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唤;《血总是热的》、《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香魂女》、《生死抉择》、《惊涛骇浪》等影片使变革中的新生活光照银幕;《焦裕禄》、《秋瑾》、《孔繁森》、《张思德》等影片让中华英烈凸显异彩;《开国大典》、《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影片展示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硕果累累;《孙中山》、《毛泽东在1925》、《周恩来》、《邓小平》等影片标志着伟人传记影片已初成系列;《骆驼祥子》、《城南旧事》、《春桃》、《红楼梦》等影片代表着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的最新成就;《甲方乙方》、《三毛从军记》、《那山那人那狗》等影片体现出对风格样式创新的不懈追求;《黄土地》、《红高粱》、《人鬼情》、《黑骏马》等影片则代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亮丽风采。这些影片做到了“以科学思想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审美要求。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成果之丰硕,水平之精湛,人才之兴旺,影响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中国电影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是十分艰难的,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电影饱尝票房下滑,观众流失之巨痛。中国电影的发展呼唤着新的变革。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提出“文化是生产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号召,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的竞争力”、“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根据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是中国电影在新世纪加快改革步伐,克服体制弊端,完善产业结构,多元开发市场,增强综合实力,在全球化竞争中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电影生产大国和产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民营电影企业凸显活力,国营电影企业再现生机,电影的产业链条、制作模式、营销策略、人才结构等等都在悄然变化之中。继《英雄》的“热映”、“热论”之后,《手机》、《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可可西里》等影片不仅相继温暖着中国电影市场,也从海外市场频获佳音。这一切,只是羽翼未丰的中国电影产业初试身手,未来更值得期待。

百年电影,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电影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电影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