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荣的使命

2005-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2005年12月26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这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成立,是我们党的一件大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件大事。

我们衷心祝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

建立马克思主义研

究院,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一方面,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马克思主义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正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革命性变革而形成的科学。同时,它又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种种伪科学进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离开了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便没有任何意义。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俄国,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当代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列宁到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都是在完成历史伟大任务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让人们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比任何学说更科学,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我们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用这些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懂得哪些是属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属于针对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个别原理,哪些是需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时间、地点、条件而加以修正的问题;才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坚持;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发展;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理论创新。今天的时代,同马克思的时代,同列宁的时代已有很大的变化,许多新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这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工程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展开,已经取得重要进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工程的主旋律作用正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上,出版了研究专著数百部,发表文章数千篇,对于促进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任重道远。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流形态。但在主旋律高扬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噪音、杂音,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我们还必须看到,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折射着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有的人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或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困惑、理想迷失,或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及时行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这些都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科学的分析,以引导人们。

在当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或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反映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地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兴盛;反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国家不知何去何从,人民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关键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紧紧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群众的特点和需求,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回答。这一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肩上。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肩负的使命是光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是伟大的。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要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到领会中央精神和掌握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国情和洞察国际风云相结合,回顾历史和前瞻未来相结合,不断总结新经验,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深入研究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宏伟目标,研究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具体布署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定会研究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精品力作,一定会造就更多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