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肃文学艺术创作呈现繁荣景象

2005-1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陈宗立 我有话说

本报讯 长、中、短篇小说创作研讨会,散文创作研讨会,诗歌创作研讨会,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戏剧创作研讨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今年以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等部门,连续召开了各类文艺创作系列专题研讨会;举办了建设特色文化大省宣传周和全省新剧(节)目文艺调演等

活动;通过评选,近日公布了25名创新拔尖文艺人才,目前全省评出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文艺人才已有640多名。省委省政府发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号召,使甘肃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

据了解,通过抓队伍、抓人才、抓创作、抓活动,近几年来,甘肃文学艺术创作再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坛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创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我国西部扬起了一面多民族风情浓郁的丝路文化大旗。统计表明,从2000年至2005年,甘肃作家共出版长篇小说90多部,中短篇小说100部,诗歌集150多部,散文100多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30部,其他门类的作品集70多部。其中有6位作家获“鲁迅文学奖”和“庄重文文学奖”;2004年底著名诗人老乡和女诗人娜夜荣获“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奖,在第3届该项获奖的5位诗人中,甘肃就占了2名。

甘肃诗歌创作队伍庞大,作品很多,堪称“诗歌大省”,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诗坛怪杰”老乡的作品获得过“人民文学奖”、“敦煌文艺奖”和“十月文学奖”;“新边塞派”诗人林染曾获得过“人民文学奖”;实力派中青年诗人古马、人邻、小米、蝈蝈等5人获得《人民文学》2004年征文奖。在小说创作方面有王家达等多位老作家获得过“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近几年来又涌现了一批中青年新锐作家,他们的创作势头强劲,欣喜多多,潜力很大。被称为甘肃小说“八骏”的阎强国、张存学、马步升、雪漠、史生荣、叶舟、王新军、和军校,他们创作的小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获得“上海图书奖”、“冯牧文学奖”、“矛盾文学奖”。

“甘肃是个出戏的地方”,有关领导和专家这样说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甘肃创作演出的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歌剧《向阳川》、陇剧《枫洛池》曾轰动全国,获得过许多大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作演出了舞剧《丝路花雨》、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全部获得过全国一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第一次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人物的千姿百态融入舞蹈中,从而开创了舞蹈艺术的一个新流派―――敦煌舞派。这个剧从诞生至今,在国内外演出超过千场,至今仍盛演不衰,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敦煌、丝路、多民族”,近几年来,全省文艺工作者立足本省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提出了“以敦煌为源流、以丝路为背景、以主旋律为基调、以多民族为色彩”的创作思路,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强化精品意识,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地方特色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剧(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省各级专业表演团体共新创剧(节)目近200个,其中有30多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有8人9次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特别是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以排名第一入选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话剧《兰州人家》获得2003年第9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乐舞《敦煌韵》在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好评。

甘肃的文学艺术创作如此之活跃、繁荣,不仅数量大,获奖多,还呈现出多样性、多民族性,可谓色彩斑斓,特色鲜明。这跟甘肃多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火热生活分不开,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加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鼓励多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对重点文艺创作立项、投入经费,经常开展文艺研讨,多次组织作家、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