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窗口”

2005-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胡其峰 我有话说

在普通人眼里,“基础地理信息”这个词似乎和国家建设和百姓的生活内容离得很远,其实并非如此。12月28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迎来了自己10周岁的生日,记者也有机会亲身感受她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却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军教授用4句话概括了中心10年来承担的责任:提供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及服务的“总窗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节点”、完成国家应急服务任务的综合队、测绘工程建设和国际合作的国家队。

让国家重大决策更加“精准”

“基础地理信息”对国家建设的意义何在?在中心听到的几件事让记者恍然大悟。

中心专题应用部的高级工程师季晓燕告诉记者,在中国工程院受国务院委托、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中,中心充分利用直观的可视化数字地图、三维模型等表达的多种地理信息,对地形地貌、湖泊演变、调水工程淹没损失、调水路线等方面进行空间分析,为全国水资源规划布局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决策依据,并开拓了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国家宏观管理与重大战略服务的应用模式。

中心副主任李伟建介绍说,中心充分利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技术,向财政部提供的全国财政补偿分析所需的地理影响调节系数,被用于制定全国汽车燃油税征收办法和卫生事业费补偿政策,提高了国家财政分析决策的水平与效率。

中心工程师许礼林告诉记者,在我国公安边防边境管理、国家防汛调度信息化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分析等诸多领域,“基础地理信息”及相关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使许多国家重大决策更加“精准化”。

“基础地理信息”就在你我身边

“基础地理信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有联系吗?记者得到的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在抗击2003年肆虐的“非典”疫情战斗中,中心充分发挥在地理信息数据及技术方面的优势,组织技术力量建立了“‘非典’疫情查询检索系统”,提供给中央进行辅助决策和快速指挥。“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陈军主任说。

目前,城市的智能交通、旅游、监控、车载导航等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开发的180多个城市框架电子地图数据,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的各方面。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殷海荣说,这些在城市功能规划、环保、智能交通等方面有着诸多应用。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开篇的动画里,华北平原古老河道的效果,就是将华北平原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叠加后,再经三维制作呈现真实而古老的效果。

“持续更新”是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985年12月成立后,围绕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这个目标,建设和维护了国家级大地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四个数据库和测绘档案资料馆及其业务运行系统。10年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多尺度、多种类、多时态、不断动态更新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谈到中心未来的发展,陈军主任提到最多的是“持续更新”这个词。他说,“更新”是“基础地理信息”的生命力所在,目前信息更新与服务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步伐,努力开拓灵活、便捷、多样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及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已是迫在眉睫,这也是测绘事业发展、特别是基础测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