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因地制宜 换位思考

2006-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亮 我有话说
曾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而享誉全国的齐齐哈尔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逐步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一产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非农就业不充分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齐齐哈尔市市委书记杨信认为,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已成为困扰

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盘活农村经济,该市2003年提出了“四个换位”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即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在工农业关系上实现农业和工业换位,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在劳动力布局中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换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在所有制上实现单一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换位,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杨信说,齐齐哈尔要实现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向工业强县、财政富县的转变,必须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换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记者在齐齐哈尔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1就制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案》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办法》,全市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突出打造培训、市场对接、服务、信息4大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对93家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职业培训中心,健全了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社会办学为依托、乡镇职校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促进了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2004年全市共完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4.2万人,接受培训后转移就业3.89万人,就业率达92.7%。

杨信介绍,在打造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平台的同时,齐齐哈尔与市场需求对接,开发国内外劳务市场,已在部分大中城市建立了94个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各级领导带头出去搞对接,中介组织、劳力经纪人搞对接、“能人”带动搞对接等多种途径,拓宽了劳务输出渠道,建立了纵向到省、市、县区、部门、企业,横向到国内外大中城市的全方位覆盖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系统,为全市171.5万农村劳动力、56万外出农民工、1.23万农村经纪人建立了档案,全年共向农民发布信息9320条,促进了全市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目前,该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到7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7%,实现劳务收入22.9亿元,农村人均劳务收入706.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6.1%。

该市依安县在对接方式上采取了召开劳务大会搞对接、中介组织搞对接等多种形式,在培训方式上综合运用了联合培训、乡镇就地培训、订单培训和对升学失望的初中生进行提前剥离储备培训等方式,既降低了农民工培训费用,又促成了成功就业。2004年全县培训并成功就业6500人,打造了“亮心大姐”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哥龙妹EOW(电工电子)品牌,在大连等地建立了308个劳务用工基地,在33个城市建立了劳动力转移联络点。2005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动力1.12万人,累计转移人数达9.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讷河县在外埠建立了35个劳务输出基地,依托基地向省外、国外转移劳动力5.7万人。该县讷河镇全胜村共有劳动力256人,近几年转移出去188人,其中到韩国打工有近百人,每人每年收入七八万元。不久前,该县邀请了省内17家用工企业深入到龙泉、富强、丰产、大众等乡镇与农民面对面对接,一次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300人。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7万人。

两年多过去了,“四个换位”在齐齐哈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农业大、工业小;财政弱、百姓穷”的局面已得到扭转。去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势下,该市的粮豆薯总产量同比增长1.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0.8%,均接近于历史最高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