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效、节约、透明的校园“E卡通”

2006-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E卡”取“一卡”的谐音,它还蕴涵着电子卡的含义。顾名思义,“一卡”相对于多卡。在此之前,“刷卡”已成为许多大学校园生活的一种方式:就餐刷卡、洗浴刷卡、借书刷卡、上机(到计算机房使用计算机)刷卡,到校医院看病刷卡……一个学生或教职员工手里往往有好多张卡。这场变革的意义何在?它的发展趋势如何?推进这一变革需
要具备哪些条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访问了对外经贸大学安玉华研究员。

记者:对外经贸大学是全国高校中研发使用E卡通起步最早的学校之一,您对这项变革的意义怎么看?

安玉华:总的来说,E卡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经济交易功能,即收钱;二是认证功能,即身份确认。“一卡”代替“多卡”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是节约和提高管理效率。原来一人手里10张卡,每张卡从制卡、发卡,到对变动情况的处理,都需要有人管,都需要经费。现在一张代替10张,当然会节约成本。至于用E卡通的便利,我举个例子:新生中60%没有身份证。过去给新生办身份证,学校得一车一车地把学生拉到派出所,学生排队照相、排队办手续,派出所也得派出大批干部投入这项工作。今年,我们与北京市公安局、派出所联系好,新生E卡通的照片,就按身份证照片的标准采集,然后配上文字信息,通过互联网传到政府户籍部门,由他们直接出证。这种节约和高效,不是一次性的,因为存入E卡通的照片和上述文字信息,新生在未来的4年中,无论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本科毕业考试以及各类考证,还有领取伙食补贴等等需要确认身份的场合,都可以用。

记者:有人说,E卡通就像一个大钱包,里面的一个个区就像一个个小钱包。

安玉华:是的,无论哪个区,无论在哪个终端,哪怕刷一毛钱都会有记录。这就是推广E卡通的另一个意义,它使经济流程公开、透明,各个部门是否有乱收费的问题一目了然。而一透明,灰色地带、灰色收入就不容易藏身。这也是有些部门不喜欢E卡通的原因。有一个餐厅,因为使用E卡通,废掉了原来的卡,每月减少灰色收入好几万。但受益的是消费者。

记者:有专家预言,现在是校园E卡通,将来会发展到一街通、一区通、一市通、一省通、全国通。他们说,如果我们现在正在迎接用卡时代的到来,那么大学校园的E卡通,就是用卡时代的端倪。

安玉华:E卡通需要资金和人才。初创时期,开发卡需要人才,用卡者也要有一定的知识。这些条件大学容易具备,所以会先从大学开始。但要推进这项变革,光靠大学是不行的。

记者:据了解,在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E卡通搞得比较好的有几十所。从初创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为什么发展并不快?

安玉华:首先推广E卡通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因为涉及一些部门的利益,没有强势领导,很难推得动。

第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做E卡通银行投资是大头。这对学校和银行是一个互利的事情。但目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银行并不多。实际上银行投入建卡的学校越多,吸纳的资金就越多。一个中等规模的高校,光教职员工的工资一年就是近亿元;学生的副食补贴,又是几千万;学生家里寄来的钱、自己打工赚的钱,又是几千万;学生在校几年用惯了你的卡,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可能成为你这家银行的终生客户――这是潜在效益。如果有更多的银行能认识到这些,资金困难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在日前“全国高校校园E卡通建设研讨会”上,这一呼声也很高。

第三是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各个高校各搞各的。程序、接口都不同,给相互间的技术交流造成困难。E卡通是计算机、管理、财会等技术的集合,能开发这样卡的人才就是在高校也比较缺乏,如果能搞出一套技术规范,就会给后面想搞的学校降低技术难度。

第四是社会用卡环境有待改善。用卡在很多国家非常普遍,往往穷乡僻壤也能刷卡。在那些地方用卡意识、用卡设备(读卡器)、个人信用体系都比较完善。在国内,凡是校园E卡通普及较好的地方,社会用卡水平也比较高,否则校园E卡通的服务范围就会受到限制。比如,学生放假探亲买火车票,如果铁路部门不能接受我们的校园E卡通,我们就不能在卡里设置这个区。广州正在开发电子卡“羊城通”,希望有更多的城市也能拓展用卡范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