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招聘会方式亟待改革

2006-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 何勇海 我有话说

随着毕业生就业大幕的拉开,各种招聘会也相继开锣。近日,笔者在四川成都接连跑了10余场大型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发现每场都有数以万计的求职者参加。在一次招聘会上,主办方竟然在上午9点半就不再允许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入场了。原因是应聘的人太多,会场里已经无法容纳,如果再放人进去,会导致场面失控,出现安

全事故。

西南财经大学一位毕业生小李告诉笔者,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他已经参加了18场大大小小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只要听说哪儿开招聘会,我都肯定会去参加,即使招聘职业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太大,也不愿失去一次找到工作的机会。”他有时一上午连跑两三个招聘会,“真有跑断了腿的感觉。”与小李一样,这种赶集式的招聘会让很多大学毕业生头疼而无奈,他们纷纷建议将大学生就业“招聘季”时间适当延长,而不要像现在这样蜂拥而至。

毕业生爱恨交织

据统计,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410万人,比2005年增加70多万人。近期,毕业生们对招聘会表现出的狂热令人有些担心,充斥在招聘会中的“职位泡沫”也让人担忧。

笔者在一些招聘会现场看到,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人山人海,大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盲目地投出简历,经常连招聘单位人员的脸都没看清楚就被后面的学生挤到一边。“带的简历都投出去了吗?”从招聘会出来的学生们大都这样互相询问着,仿佛把手中的简历都投出去,这一趟就没白来,更谈不上简单洽谈和双向选择了。很多毕业生愁眉苦脸地表示,人太多,非常乱,而投出去的简历很少有回音,最后连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投了哪些企业。

招聘单位辛苦了一天,收到的简历装成了麻袋,只有部分被招聘单位搬回去再细细研究,而另一部分则被随意丢弃。一位收垃圾的师傅说,每次大型的招聘会,他都能收购两三轮车的废纸,其中很多是应聘者的简历。

对此,用人单位也大倒苦水。“我们招的人是有严格专业限制的,可是毕业生也不管要求是什么就一个劲儿地投简历。虽然每场都会收到厚厚的一摞简历,却没有时间与应聘者当面洽谈沟通,很难互相了解。不符合要求的简历拿着也没用,最后只能扔掉。没招到合适的人选,我们也得像大学生那样赶赴下一场招聘会。”

一方面是招聘会场场火爆,一方面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招聘单位)对招聘会作用的不满。于是大学毕业生们开始怀疑:频繁参加招聘会就能找到工作吗?许多人为此感到沮丧。尽管如此,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还是不得不参加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就业机会,车费、复印费等花费虽然不少,但是收到的效果却不得而知。

招聘会亟待改革

其实,招聘会扎堆不只是耗费了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招聘成功率和信任度,而且还容易出现场面混乱、分类不细、虚假招聘等现象;求职人数众多、洽谈场所相对狭小、没有时间洽谈沟通、无法双向选择等状况都让很多招聘会难以取得实效。因此,这种赶集式的就业招聘会亟待改革。

笔者认为,首先应从观念和高校考评体系上变革,淡化应届生、历届生概念。应届生就业率是有关部门考评大学的重要指标,因此,不少大学就希望通过蜂拥而至的各类招聘会把应届生推销出去。而学校这种无形的压力,也迫使学生一定要在毕业前把工作找到,若找不到就得作假来蒙混过关。对于应届生而言,错过了即将毕业时的这一个“就业季”,到下一个“就业季”时,你可就是“历届生”了,那时参加招聘会可就是当时应届生的天下。因此,谁都不愿成为“历届”,从而抛弃大半年甚至一年的学业疯狂逃课、疲于奔命于扎堆儿的招聘会。

其次,应当考虑延长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季”、“就业季”,分季度、分阶段、分类型举行招聘会,这有利于营造宽松环境,减轻毕业生“一定要在毕业前找到工作”的就业压力和焦虑心态;也有利于企业根据需要适时纳才,而不用像现在这样,非得等到年末岁首蜂拥而上;这也有利于招聘会的组织管理方从容管理,对各种类型招聘会进行合理分类和分流,使之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率。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用人单位可以发挥网络作用,在一些人才网、就业服务网或各高校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让大学生通过网络投放简历,以减轻大型洽谈招聘会的压力。愿招聘会能从一个个粗放式的集贸市场,变成一个个高效、规范的专卖店,给毕业生找工作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