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都双流:城乡协调 教育强镇

2006-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程育新 我有话说
在成都双流县,一谈到“教育强镇”,从教育局机关到学校,再到乡镇干部,似乎都有许多说不完的话,解读不完的新鲜事。

解读之一:整合资源,学校合并增实力

双流县是一个拥有90余万人口,1062万平方公里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县,经济发展不平衡。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县

城和少数几个发达城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学生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城镇学校校舍等硬件设施远好于农村学校;成都市级以上示范校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城镇,农村几乎没有,城镇教师学历合格率在95%以上,约1/2的教师达到高学历,各学科教师基本配套,而农村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足80%,一些学科教师长期缺乏;城镇学生初升高(中)比例超过80%,而农村初升高(中)的学生只有40%多;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校舍、内部设施陈旧、欠缺和不配套,危房多,缺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设备。

面对现实,双流县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摸底,科学整合。

从2000年开始到2003年底,全县通过布局调整撤并小学(含中心校、完小、村小)达62个,从原来的170个减少到108个,2005年减少到93所。

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双流县成立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逐年对全县所有农村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

为了以信息化推动双流城乡教育现代化,2002年全县完成了“校校通”工程设计方案,2003年就实现了各中心校以上的“校校通”;2004年,双流全县村完小通过无线接入设备,全部实现联网,从而使“校校通”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建成。目前,双流县又制定了远程教育规划。双流县建立起教师培训机制,每年投入5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定向委培紧缺学科教师,安排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培训。2005年,全县开始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目前,双流农村学校教师在师德教风、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解读之二:乡镇出钱,县镇合力强教育

双流县在“教育强镇”理念指导下,坚持“以县为主”投资教育,同时充分调动乡镇积极性,鼓励乡镇出钱办教育。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流县在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培训和成人教育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仅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超过3亿元。全县13万多学生,生均经费全部到位,教师工资,无论城乡均全部按月兑现,教师应享有的财政补贴也都发放到了教师们的手里。2004年,全县投入资金3.2亿元,其中县财政自筹1.7亿元用于高标准普级全县的普通高中教育、师资培训、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县职教中心等等。

解读之三:城乡互动,村镇学校有“名师”

双流县首先以发挥城镇名学校、名校长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主线,把城镇示范性学校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派到农村学校担任领导工作,带去各示范性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近几年,全县已从城镇示范性学校选派了20余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后备干部到10多所农村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还采取让农村受援学校每年选派一名行政干部到城镇学校脱岗跟踪学习3至6个月的办法,学习城镇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办法。此举也受到广大农村学校的广泛欢迎。

每年选派几十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农村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同时,双流县还建立了名师定点联系制度,要求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到受援农村学校进行定点联系,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上示范课,作专题报告,指导课题研究。

建立起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定期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口支援学校之间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利用“校校通”网络,交流工作经验与方法,从而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解读之四:“三教统筹”,教育强镇显成效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强镇”目标的必由之路。双流人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

双流县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努力促进城镇与农村不同特色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目前,通江职业中学已被县里确定为改制试点职业学校;将县职业中学、县教师进修校等6个单位合并,组建高规格、高起点的县职业教育中心;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培养――输出机制,推进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试行学分制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在初中二、三年级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全县城乡初级中学普遍开设了实用技术课,并实施了普职沟通试点;在部分高中毕业班实施分流,一部分高三学生进入职高学习。

加强成人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力度。在全县各镇建立成人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示范性成人教育学校建设,县办成人教育学校、镇办成人教育学校、村级办学点全面建成,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