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2006-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青松 我有话说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经济的挑战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时代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全面性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全面融合,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分科教育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博学多才。

随着社会分工及学科分化,大学内部科学与人文两大学科群分野,高等教育存在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但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使得我们面临大量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综合性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分科课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刘献君教授指出,不同的经济形态有不同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在科学和教育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农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土地,对应学科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以人文教育为主;工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对应学科高度分化,反映到教育上是以科技教育为主;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学科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和决策知识化的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知识信息的数量,而在于面对大量信息时具有的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学一些人文知识,学习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学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综合化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具有多样性,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才能形成处理和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发挥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

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要求大学生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交叉知识。只有既了解国家历史、社会知识,又有科学发展的基本知识,还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才能做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渗透,提高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性的教育就是要融合科学与人文,使大学生在认识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鸿沟,开阔视野,实现全面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践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协调性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协调互补,有利于克服科学与人文思维分裂的缺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

首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人们更关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培养创新能力,就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综合及相互融合,才能培养能集成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既是物理学家又精通音乐的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像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像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没有想像力就不可能产生创造力。2005年7月29日,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院士时,钱学森院士也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能够开拓科学创新思维。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注意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

其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协调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切实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只有协调运用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才能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创业者。科学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量化实验;人文思维的方法主要是反思、体验、感悟。科学发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所以,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方式在创业过程中要互补运用。

开展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创业教育具有广阔而深刻的内涵。衣俊卿教授说,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可以教授,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打破专业划分过细、文理方法分割的局面,注重科学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协调性。

再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综合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要着力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

经济全球化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国际信息空间多元化和职业领域流动化成为一种趋势。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要求在知识与技能应变中生存和发展。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整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方式,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客观要求。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就越强。开展职业转换教育,要从单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教育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适应性的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当前某种职业的人,又要着眼于建设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为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多岗位的创业基础。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根据,科学教育观所要发展的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可持续整合,有利于克服重知识传授轻素质提高的倾向,培养大学生成长成人。

第一,科学是立世之本,人文是为人之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观念。

杨叔子院士指出,科学文化没有国界,不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主要提供工具理性;人文文化则具有民族性,主要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为人类提供价值理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才,实现大学生高度的人性与高度的灵性的统一。

第二,科学是一种认识体系,人文是一种伦理体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科学求真,解决“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人文求善,解决“应该是什么”、“为谁做”的问题。科学求真应符合客观实际及规律,需要人文为其导向;人文求善应有对人的终极关怀,需要科学为其奠基。科学与人文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要在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上确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第三,科学主要讲客观世界即“天道”,人文主要讲主观世界即“人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科学承认客观,人文关怀客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教育”。顾明远教授在阐述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时指出,一个人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二是正确对待社会。三是正确对待他人。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能做到“四个正确对待”,才是一个高素质的高尚的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1世纪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只有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思想境界层面才能真正融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创新创业者,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大根据及意义。(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