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舞剧《风中少林》如何乘风而飞

2006-01-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单三娅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

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

●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前些年,中国的文化市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一方面大众没有戏看,另一方面演员没有戏演;一方面文艺院团聚集着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市场上却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文艺院团走向市场,另一方面文艺院团却却步不行;一方面西方文化进口源源不断,另一方面我们这个文化大国却拿不出像样的产品走出国门。

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有这些,都向文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央已经下决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并且把它作为衡量执政党能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大问题摆在了全党面前。

拥有市场,艺术产品首先要有市场潜质

2005年年底,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LandmarkEntertainmentGroup)与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签约,将该公司制作的舞剧《风中少林》重新包装后推向国际市场,今年下半年起到美国演出两年约800场,美方除负担吃住等必要开支之外,每场付给中方一万美元。一次性这么大量的海外文化市场签约,在国内舞台艺术产品的出口方面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善于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的结合点,以全新理念、先进技术打造当代文化娱乐大品牌,在世界各地创造了许多奇迹的蓝马克娱乐集团,在国内考察了多个项目之后,究竟看中了《风中少林》的哪些潜质呢?

《风中少林》用舞蹈与武术的结合讲述了一个融爱情、禅武、修炼、复仇于一体的故事:书生天元与恋人素水被入侵强寇追杀,由于反抗无力,素水落入魔爪,天元得少林大师慧山救助。几年中天元学武悟禅,最终禅武合一,大彻大悟,带领武僧击溃强寇,为恋人和百姓复仇。这部舞剧以被世界不同文化所理解和敬重的中原少林禅武为内核,将传统规范的阳刚武术与浪漫自由的柔美舞蹈结合起来,看过的人,无不被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所打动。

当初郑州歌舞剧院以此题材创作舞剧,给它的定位是:市场的,文化的,艺术的。这实际上等于给自己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舞剧要求武术作为舞蹈语言推动剧情延伸,而不是单纯的展示,但武术的套路与舞蹈的节奏完全对不上,二者很难协调起来;另外男女主人公双人舞是舞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形式又不宜于表现僧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些问题不解决,这部舞剧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水准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实现市场价值。带着这些困惑,编剧、舞蹈理论家冯双白住进少林寺体验生活,与僧人共做功课,拜访德建大师、永信方丈,听他们讲禅论武;青年编导刘小荷、张弋夫妇一年多在郑州卧薪尝胆,反复修改,除了春节,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最终,艺术家们终于找到了“舞”与“武”、“舞”与“僧”的完美结合之路,赋予这部舞剧以深远的意境、文化的内涵、英雄的气势,使之成为一枝扎根于丰厚的中原文化沃土的艺术之花。

《风中少林》的地域文化特质、民族文化品质、世界观赏价值,最终成就了它的市场潜质。蓝马克娱乐集团正是看中了这点,才决定以它打入国际市场。除了蓝马克的签约之外,台湾高点文化传播公司也签署了今年2月在台湾演出5场的协议,德国MCG公司也多次洽谈赴欧演出事宜,日本中华艺能公司不仅对演出感兴趣,更有意共同开发动漫和游戏软件。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风中少林》并没有放弃国内这个最大的市场,正在筹建中的郑州演艺中心,将使《风中少林》走出去成为郑州的文化名片,进来看又是一道郑州的文化盛宴。

要想生存,就要走市场运作之路

现在我国的文艺院团基本上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国有,一种是民营。国有院团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多数困难重重,翅膀沉重得难以在市场上拼搏;民营院团年轻而有生气,但一般资金有限,轻装上阵却行之不远。而郑州歌舞剧院,却是结合了二者的优点,避免了二者的弊端,从一出生就理顺了体制机制,定位于产业运作,瞄准了国内外市场,打出了一片天地。

提起中国的古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阳殷墟,那里是商代后期王都遗址;其次是洛阳,那里在东周平王时成为全国首都,以“九朝古都”闻名;还有开封,春秋时郑国在此开发筑城,后来有“汴京富丽天下先”之景象。但是,考古发现却支持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郑州商城才是商朝第一个王商汤所建的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因此,考古界近年认为,郑州是名至实归、有史可查、年代最久的中国都城。这么一个古老的都城,文化底蕴深厚,素材俯拾皆是,但在有些年中,郑州却没有拿出像样的文化品牌,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说起河南文艺,豫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剧种。然而,郑州这次却偏偏没有选择戏曲,而将目标设定放在另一种河南并无基础也无人才储备的文艺样式――舞剧。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要为艺术样式过于单一、历史剧传统戏偏多的河南文化市场带来一些新鲜感、多样性,并且传达一个信号:新剧目、新品种、新体制、新起点。

2004年3月,郑州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搭建了一个固定资产、艺术原创、人才引进的平台,这就是中国最年轻的歌舞剧院――郑州歌舞剧院。对于它的定位,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很明确:经营性文化产业,走自我发展、自主经营、市场运作的道路。

果然不出所料,在一些老的文艺院团还未闯出活路纷纷败下阵来的情况下,郑州歌舞剧院的出现,引来了早就有志于文化投资的民营资本的关注。于是剧院主动邀请建业集团、宇通集团、新烟集团、国基置业等河南知名企业对剧院建设进行追踪考察,让他们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远景。经过一年的深入了解和舞剧《风中少林》品牌在市场上的确立,建业集团、宇通集团主动提出与郑州歌舞剧院合资成立“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共谋发展。剧院以部分固定资产和《风中少林》无形资产评估1200万元入股,两家企业分别出资200万元,由此形成了郑州歌舞剧院控股60%、两家民营企业各占20%的股份制公司,走上了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2005年11月7日,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从此,郑州歌舞剧院就不仅仅是一个创作表演团体了,作为以国有资本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它必须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要想发展,就得在市场中得到效益

其实,在旧有体制之下,我们的文艺表演团体也创造过不少好的文艺作品,但这些好作品往往没有被当作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好好经营,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奋斗目标,仓库是最终归宿”的现象并不在少数。《风中少林》的编导刘小荷、张弋夫妇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2003年,他们的舞剧《古汉伊人》在全国舞剧汇演中获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编剧奖,但是,那部花几百万元创作的舞剧在获奖之后也就寿终正寝了。至今说起来,他们仍然惋惜不已。

过去许多优秀文艺作品不能在文化市场上走出一条良性循环、自我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没有演员后继队伍,不能长年连续演出;二是没有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不能取得经济效益。而《风中少林》从一开始就反其道而行之,规避了这两个制约瓶颈。

来到郑州歌舞剧院位于郑州西南郊临时租用的排练场,记者看到了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20岁上下,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艺术学校和艺术团体,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强化培训。从他们那一张张稚气未褪而又认真严肃的面孔上,你可以感到他们是多么珍惜在这里得到的机会。饰演B组女主角的张娅姝曾在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得过少年组金奖,她告诉记者,去年从四川舞蹈学校毕业后,原来有意报考北京舞蹈学院深造,北京、上海、杭州的几个知名国有院团也要挖她,但同时,郑州文化局组建《风中少林》剧组,专门派人到四川内江她家乡跑了两趟,最终,她看中了这里的机会,放弃了其他所有念头,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州歌舞剧院。

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仇铧告诉记者,公司有一个20多人的营销队伍,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思路之下,大胆探索市场运营项目制,将《风中少林》的演出、票务、演员培训、基本建设等具有商业或服务元素的项目都作为商品项目进行市场化论证,全面分析与考评项目投资回报、目标市场划分、营销成本分析和策划推广策略,从而制定了项目生产管理、媒体投放方案和市场开拓规划,使《风中少林》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长线项目。比如剧院的基本建设,在政府给予了土地之后,剧院与国基置业达成协议,由对方出资3000万元兴建演艺中心;《风中少林》的5年国内巡演节目单和入场券的附带广告又以200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卖给新烟集团;演员的后续培训也已纳入艺校与剧院联动的轨道,正在与德国、俄罗斯、北京舞蹈学院进行洽谈。

在规避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同时,郑州歌舞剧院还从根本上摈弃“大锅饭”的管理方式,实行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自我激励,解放生产力。他们的口号是:“在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古都,创建最具活力的歌舞剧院”。正是在这个思路之下,剧院实行了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任制,不仅解决了河南文艺人才短缺的问题,形成“天下精英为我所用”的局面,而且建立了一套“竞争上岗、绩效考评、收入拉开、末位淘汰”的制度,调动了广大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体制创新,政府不能无所作为

在旧有文化体制下,文艺团体多年来依赖政府,死水一潭;如今体制创新,文艺团体要面对市场,自我发展。但这绝不是说,政府切断粮草,把文艺团体往市场一推了事,而是应该有所作为,有所指导,有所扶持。郑州歌舞剧院之所以一炮打响,政府恰到好处的助推功不可没。

记者在郑州采访的过程中,人们都说:“没有李书记,这件事根本干不成。”这个被不断提起的李书记,就是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李克。

李克于2001年从南宁市委书记调任郑州市委书记,这位经济学博士到任后,首先抓了郑州新区建设、城市环境改造,使郑州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34个亿增长到2005年的135个亿,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五!在此基础上,他从一个城市的战略格局、发展前景考虑,大力抓文艺精品创作。他认为,作为中原重镇,郑州这个城市沉稳有余,活力不足。正是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郑州从全国请来文艺专家,就创作理念、创作选题、艺术形式、市场前景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风中少林》的创作方向。正因为李克对《风中少林》的独特贡献,使他成为郑州歌舞剧院001号院徽当之无愧的拥有者。

齐岸青,身兼郑州市文化局局长、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和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董事长三职,完全知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方面如何转换角色。他将过去收票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庙、城隍庙等景点全部免费开放,当时有人惊呼这会失去一大笔门票收入,但后来事实证明,公众进来了,服务上去了,收入反而超过了门票,皆大欢喜。身为郑州歌舞剧院院长,齐岸青是《风中少林》从理念到现实的操盘手。他选才搭班、艺术把关、训练演员,不知与主创人员共度了多少不眠之夜。而身为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齐岸青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不能把政府当成依赖,《风中少林》只有自己去闯市场才能站住脚。所以他在市场营销方面决不松手:积极寻求与经纪公司的演出代理合作,寻求与广告商、媒体、票务公司的联手推广活动,使得该剧自首演至今的36场,每场的收入都不少于20万元。

也就是在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成立的同一天,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带领34位副局级以上干部到郑州歌舞剧院考察。一位省委书记,对一个小剧团如此重视,显然是看中了它对于文化体制创新的示范意义。这位在宣传思想战线上担任过多年领导的省委书记,基于对旧有文化体制弊端的深刻认识,以及对造成现状的历史渊源的深入了解,清醒地认识到郑州市以及这家剧院的做法,代表了文化体制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听取了汇报之后,他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谈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与艺术创新相比,体制机制创新更为重要和紧迫,这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的关键。”在总结郑州歌舞剧院经验的基础上,他谆谆告诫领导干部要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给予思想扶持和政策扶持:“如果这些事业单位走不出原有模式,党委、政府要背很沉重的负担,永远有还不完的债。如果舍得花一些本钱,给予必要的政府扶持,帮助这些单位走出困境,他们就能走向市场,进而发展壮大,不仅党委、政府的负担没有了,还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政府要敢于承担责任,要有明智的选择,舍得花一些本钱,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切实帮助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减轻前进的包袱,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使之轻装上阵,走向市场。与其长期在困难中过日子,还不如咬咬牙支持改革,通过改革尽快走出困境。”

有了《风中少林》的成功在前,如今,郑州歌舞剧院正在打造的舞剧《洛神》和《诗经・乐舞》,都已顺利地找到了投资方。可以预见,这个新生的歌舞剧院将以它的创造性、开拓性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