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应勇担人才培养重责

2006-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廖小平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赋予了高校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大使命和社会责任。

高校应成为培养和输送三支人才队伍的

重要基地

《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即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并分别提出了三支人才队伍的评价原则。这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高校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而言,高校肩负着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在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把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人才强校的关键环节。这已成为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共识。但是,高校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包括后勤服务、科技开发、技术转让、校办产业等)队伍人才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是因为,高校党政管理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已越来越科学化和专业化,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无疑是高校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对高校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评价,要坚持“四个尊重”和“四个不唯”,并同样适用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标准。

就高校的社会责任而言,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任。高校是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重任的重要主体,这就意味着高校也是培养和输送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的重要基地。这是在强调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时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理念。同时必须看到,高校自身的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与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密切相关的,后者是前者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决定》提出的“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地作用”的重要内涵。

《决定》颁布以来,人才兴校、人才强校已成为高校人才工作的共同取向,由此奠定了人才工作在高校中的战略地位。但我们应该从上述两个方面来全面理解人才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自身的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固然是人才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的应有之义,但向社会输送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人才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的基本内涵,更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

高校应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和动力源

《决定》指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来实现,可以认为,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点,或者说,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同时应该看到,促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以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落脚点。

高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所谓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是指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断提供最新的知识源泉。高校是各类专门人才的荟萃之地,是各种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具有强劲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高校通过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各种途径所实现的向社会的知识传播和知识辐射而可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高校的人才高密集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知识创新性和知识高密集性而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

高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源。所谓创新型国家的动力源,是指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永不衰竭的动力支持。这里所说的动力源,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主体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践中,仅仅有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刚刚获得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创新型国家的能力建设比知识获取显得更为重要,对某一具体知识的获取可能只受用一时,但能力的培养和养成则可以受用终身。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最终端的动力源。知识过时了、被淘汰了,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为不断获取和运用新的知识、不断创新知识提供了动力支持。高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人们终身学习并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提高的加油站。

作者系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