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2006-0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毛豪明 我有话说

关于情感教育的目的,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有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过程。具体来说,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产生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相适应的,使其成为合格成员的那种情感。为此,情感教育一要促进与一定社会要求及价值观相适应的积极情感的形成;二要调控、

消除那些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消极、颓废的情感。要克服恐惧、犹豫、虚荣、虚伪等消极情感,抑制哀伤、激动、高兴、暴躁等情感的流露,不在不适当的时机表露自己的苦恼、愤恨、愤怒、忧伤、痛苦等。很显然,所谓情感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对人的情感进行规范,也就是情感领域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当然有个社会化的问题,但这只是情感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如果认为情感社会化是情感教育的全部内涵,那就有用德育取代或者消解情感教育的嫌疑。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情感的安顿与序化。

所以,情感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到情感生活的普遍性,抛弃情感生活的狭隘性,体验自我的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一致性,达到情感生活上的和谐。那些庸俗的、低级的、不合人性的情绪杂质或被净化了,或被熏陶感化了,卑劣的情欲升华为高尚的情感情操,从而达到安顿并序化人的情感之目的。

我们将现行的一些情感教育依据其教育教学目标来作一基本清理和划分。

首先,笔者认为那些把情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方法,甚至仅仅视其为教学活动中随机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被排除在情感教育之外。这种所谓的情感教育不仅不能安顿人的情感,甚至不把增进情感品质视为教学目标之一,最多是营造一种情感空间或情感氛围,即使这种教学活动对人的情感世界有所作用,那也只能算是影响而不是教育。

其次,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这样一来,那些认知性的各学科教学像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英语等教学如果落实了新课标是否属于情感教育呢?众所周知,人的心理由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构成,人的发展是按照认知、情感两个向度进行的,即通常所说的认知与非认知向度。我们承认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可以相互促进,但它们之间却不能相互代替,认知教育是以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的,它不是也不可能解决人的情感安顿问题,即使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注意到情感品质的培养,那也不是针对情感本身进行的教育,不是本文所认为的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

再次,那些与情感教育相邻相近的学科教育如审美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中的审美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如何归类呢?这些学科教育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笔者尝试着作一简单整理。应该说,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四者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塑造理想人格服务的。但这四者之间也是有很多差异的,我们可以从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运行机制、理论基础诸方面对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作一基本的区分辨别。

我们澄清了只有“情感的教育”才能完成安顿人的情感的使命,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人的情感“安”在哪里?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碰撞的结果是我们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情感文化传统而向西方看齐。今天中国人的情感安顿之所也已被现代化裹胁而来的物质至上、科技至上的浪潮所淹没。放眼我们的周围,太多沉沦于物质享受而情感粗鄙的人。但人必须要重新找回失去的“乐园”。今天,整个世界都开始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批判,在这场人类精神的自我觉醒、人类命运的自我拯救中,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的哲学首先把目光对准了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由存在论转向了生存论。

响应当今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和教育回归生活的召唤,提出“情感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这一命题,并进而认为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人的情感这棵大树深深扎进生活的大地,而生活意义就是情感赖以滋养其生命的养分。生活意义是人生命的支柱,丧失了生活意义也就等于丧失了生命“活”下去的理由。所以情感教育一定是指向生活意义的。

据此,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安顿并序化人的情感;这一目的只能由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来实现;其他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学科教育都只是“基于情感的教育”,它们无须也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生活是人安身立命之所,而情感则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情感教育只能把情感安顿在生活意义上,所以,只有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只有指向生活意义,才能真正揭示出情感和情感教育的本质。(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师范学院,现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