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读《聊斋》

2006-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寿仙 我有话说

对于我,接触最早的一部“经典”是《聊斋》。这要归因于“家学”的影响。据说,我曾祖父就酷爱《聊斋》,民国年间在铁路上工作,晚间常给员工讲聊斋故事,为此一月多挣了三块大洋。我父亲继承了乃祖的职业,也继承了乃祖的这一嗜好。

我家原来收藏有三个版本的《聊斋》。“破四旧”时,家中藏书都被勒令交

出焚毁,祖父暗中将一部《聊斋》塞进灶堂,才得保全。这部幸存下来的《聊斋》,是石印线装本,字迹相对较小,却有一样好处,就是带有详细的夹注,对理解原文颇有助益。

在外工作的父亲,大约两个多月回家一次。他在家时,夜晚常就着昏黄的油灯,给全家“说聊斋”。这时我总会感到有些兴奋,也常被吓得心咚咚跳,而对那记载着故事的褐黄书册,也产生了愈益浓厚的好奇心。到小学五年级,我就试着看《聊斋》。一开始很多字都不认识,真是如坠入五里雾中。但我不肯放弃,慢慢地也就读懂了一些。那时在农村,家长似乎从不在意孩子看什么书,我对《聊斋》的兴趣,也未受到过大人的干扰。

最初的三四年,我只能囫囵吞枣地了解故事梗概。最喜欢读的,是一些狐仙、花仙故事,遇到讲鬼的故事,则跳过不读,觉得鬼总是有点吓人。当时我相信经过修炼,狐狸、花木确实能变成人。我家院里有一株老石榴树,月圆的夜晚,我常透过窗棂观察它。我觉得这样老的一棵树,很有“成精”的可能。

上高中时,一次向语文老师提起《聊斋》,他说这部书不但好看,思想也很丰富。受此启发,我开始关注故事的主题。我曾将自己觉得有启发意义的句子,摘抄到小本上,首先摘抄的是开篇故事《考城隍》中的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不久,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雷锋活动,要求每人做十五件好事。我竟然就想到这句话,觉得不应该“有心为善”,不肯找“好事”去做,结果受到严厉批评。这倒使我领悟到,书上的话,是否适用要看场合,不可盲目照搬。

17岁时,我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总有读不完的书,也就将《聊斋》淡忘。大三的暑假,带回的两本书很快看完,长昼无事,才又想起《聊斋》。由于已受过“史学”训练,我觉得应该用“研究”的眼光重读。想法一定,便忙着为书中的故事做摘要,还拟定了科举、吏治、爱情、悍妇等类别摘抄资料。如此断断续续搞了半年多,做了一摞卡片,终于觉得可以写东西了。不料在图书馆看到一本论著索引,发现这些题材,别人早写过了。这一发现,湮没了我首次想写“论文”的冲动,也暂时湮没了我对《聊斋》的热情。

一搁就是数年。再次想起《聊斋》,是研究生毕业那年深秋的一个月明之夜。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在单位的庭园里散步。这里曾是传教士的墓地,夜风吹拂下,松树飒飒作响。《聊斋》中那些“花妖狐魅”,忽然浮现于脑海。我忽然很想家,同时产生了重读《聊斋》的念头。返回宿舍,忙将《聊斋》找出,摩挲书页,顿生老友重逢之感。

现在,我有时仍读读《聊斋》。心情烦燥时,它那简洁雅致的文字,会带来一丝平静;心情寂廖时,它那曲折有致的情节,会带来一丝激动。

《聊斋志异》手稿。现仅存半部,藏于辽宁省图书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