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赵吉高的幸福生活

2006-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有话说

“文明村,实在好,村村寨寨有通道,晚上还有路灯照;卫生工作搞得好,各种病害都减少;老年协会办得好,健身器械健身操,各种图书摆满了……”前不久,记者在云南玉溪市大营街镇杯湖村采访,正赶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

艺演出,表演节目的都是村里的老年人,说快板的,是76岁的农民赵吉高。

作为老年文艺队倡导文明新风的义务宣传员,赵吉高喜欢唱当地的传统戏“花灯”,类似于人们熟悉的“快板”,不过,老人演的、说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这位没进过一天学堂的农民每次都即兴改词,风趣幽默地把身边的变化编进节目。

赵吉高说,过去,地处西南边陲的大营街是个贫困的小山村,面积不足2.6平方公里,人均土地不足三分。村里各家门前堆着柴草,街角满是垃圾。现在他家电灯电话、电视冰箱全都有。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有固定工作,有的自己开厂,有的是公务员。“我粗算了一下,今年我们家人均收入6000多元呢。”赵吉高说。

近些年,大营街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房地产、花卉蔬菜等为龙头的个体私营经济群体,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成了繁荣富庶的“云南第一村”。目前,村东建起了温馨和谐的居民住宅,村西是现代化的科技工业区,村北是风光旖旎的农业生态园,这里已成为附近城里人休闲度假的旅游首选之地。2005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4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05年,玉溪市红塔区在大营街镇杯湖村等11个村(居)委会开展了创建“新型文明村(社区)”试点工作,红塔区先后投资456万元,建设了卫生、文化、体育、道路等项目77项,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杯湖村投入80多万元为村民修建垃圾池,改变了以往“垃圾满村飞”的落后面貌;投资87万元建设了占地4亩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在这里,图书室、展览室、荣誉室、棋牌室、娱乐室和大舞台每天向村民开放,操场上还有健身器械,是村里男女老少最爱光顾的地方。走进杯湖村,只见新修的水泥马路宽阔平直,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一幢幢现代化的农民公寓楼装修一新,一个不断进步的西部新农村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赵吉高说:“以前,我特别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你看看我们村,和城里也差不多了吧?”

“十五”期间,中央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多。“十五”期间,仅农村公路建设就完成投资417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五年间,我国共建成通县油路2.6万公里。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8%和94.5%。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含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悄然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