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奏响全面和谐发展旋律

2006-0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辉煌"十五"

“十五”期间,我国文教卫生事业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奏响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旋律。

在教育领域,重点发展农村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是这一旋律中最响亮的音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到2004年,我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已分别达到93.6%和94.1%,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位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在重点发展农村教育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加快建立,中央安排专项资金为中西部地区2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同时加快“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资助政策的落实,针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开展的教育救助工作,以及2004年起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实行的“一费制”,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按新机制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和不断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使国务院提出的“确保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基本实现。

“十五”期间,教育领域追求全面和谐的发展还表现在高等教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取得进展。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2000多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3万人、在学研究生8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4倍和2.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66万人,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万人),在校生达到1409万人,紧密契合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另外,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工作中,教育界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素质教育实施取得进展,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2004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毕业生达到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同时,高校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仅2004年就获专利授权6400件,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高水平大学取得进展,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十五”期间,文化和卫生领域同样也奏响和谐发展之曲。在文化领域,一批国家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舞台丰富多彩;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的进展;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

在卫生领域,“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卫生面貌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继续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规模、条件、技术和水平有很大提高。在抗击“非典”之后,卫生系统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应急卫生队伍和卫生监督体系的条件、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艾滋病“四免一关怀”的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建立了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流行的防控体系。另外,“十五”期间启动的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重大突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农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