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德仁:卧薪尝胆铸利剑

2006-02-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陈德仁近照

陈德仁档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共党员,1922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工程专业。他是老一代导弹控制专家,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1957年起从事液体与固体、地地与潜地弹道导弹的研制,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半个世纪,作为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开拓者之一的陈德仁,投身国防建设事业,潜心研究,默默奉献,远离人们的视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亲戚和无锡家乡人,直到去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才了解陈老并知道他的身份。惊讶之余,大家对陈老只有更深的敬意。

联系采访陈老颇费周折,直到临近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进行。我为节前打扰老人深表不安,可他连说没事,给我们让茶送柑橘。他的温和、亲切很快打消了原先的神秘和敬畏,慈祥、宽厚,这是陈老给人的第一印象。满头银发的他,走在大街上,你也许会把他当作谦和、热情的邻居老大爷,却很难把他和威猛、强悍的中远程导弹连在一起。

陈老的话不多。从一介书生到投身国防事业,这是陈老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他说自己是学通信出身,半路出家搞导弹研究,完全是逼出来的。可这不对口的专业,竟然让老人痴迷弹道导弹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并做出了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骄人业绩。

谈起过去,陈老一下子来精神了。采访话题,自然也从我国第一次水下成功发射火箭开始。作为我国第一代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副总设计师,陈老的记忆快门,至今还将那一历史时刻永久定格在辉煌瞬间:1982年10月12日15时,火箭出水像蛟龙腾空而起,激浪溅珠,虎啸龙吟,直冲云霄,也像一把利剑,寒光凛冽,冲向蓝天……

回首20多年前的往事,陈老的双眼顿时明亮起来。他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一次期盼已久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在我国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发展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全球震惊,评论不断:“中国运载火箭有了突破性进展!”“中国军队具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

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掌握了潜射导弹的技术。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如果有了在海底能够任意游弋的潜艇甚至核潜艇作为发射平台,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

由于当时我国整体科研技术条件薄弱,外国又对我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不仅技术难度大,也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在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中,在火箭的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研制人员都要从头开始去探索,特别是水下发射,成为当时摆在科研设计人员面前全新的课题。

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难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尽管没有出国留学,可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陈老硬是靠蚂蚁啃硬骨头的精神,自学了英、德、俄、日4国语言。为的是能够阅读国外有关的科研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因此,除了英语外,其他语种只会阅读,不会说。陈老自嘲道,这都是逼的,不学不行啊!

正是依靠这种钻劲和闯劲,我国弹道导弹在艰难中起步。上个世纪60年代末,陈老奉调从事我国第一个采用固体推进剂并从潜艇水下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先后突破了一批新技术,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针对固体推进和水下发射等特点,主持并指导解决了导弹控制系统遇到的一系列新技术难点,并为后续同类型号的研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国潜射弹道导弹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几代科研设计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是无数人卧薪尝胆20余年努力的结果!”陈老再三强调说。

我国弹道导弹获得成功,有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执行部门的全力以赴,更有全体科研攻关人员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协同作战以及因陋就简、艰难创业等等许多精神可以倡导和总结。“但是,最为重要的无疑是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陈老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从零开始的创新,关键在于集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在科研技术上实行民主,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从而确保了科研项目采纳正确技术路线并顺利进行下去。

陈老至今津津乐道当年的科研环境和民主氛围。那时,由黄纬禄、陈老牵头并从全国大专院校中招来400多大学生正式组建起我国年轻的导弹研制队伍。在这一团体中,没有绝对的学术权威,一切都在摸索探讨之中。在会议室里,在一块小黑板上,科研团体的成员们轮流发言,民主讨论,小青年也敢向项目负责人叫板,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在大家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激溅之后,集思广益以保证最优化方案的确立并实施。

无私奉献精神和全局观念意识,也是我国国防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陈老一直称道那时的无私和奉献。知识不是私有财产,科研攻关是大家共同的目标。科研人员协同作战,科研资料大家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所有参与科研工作的成员,大家首尾相连,组成攻坚战的一个系统、一个团队、一个整体!

那时,不需要政治动员,也不需要思想工作,一到晚上,科研楼里灯火通明。大家的心全扑在国防事业上,为的是早日让火箭升空。自觉加班是平常事,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每天晚上,政委都得挨个儿到每个办公室,催促大家回家,大伙儿这才依依不舍放下手头工作。不要说加班费,连夜宵都没有!可是,大家自愿自觉,无怨无悔,投身紧张的科研工作。

陈老说,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凝聚了科学家、技术工人和水兵们所付出的集体智慧和心血,用当时最简陋的条件实现最尖端的科技,依靠的正是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最终实现了强国梦。

原定采访时间一个小时,可一聊3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过80的陈老,精气神十足,我惊讶于他的惊人记忆力。他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9位数。他的老伴却在一旁说,他的记忆力在某些方面真不敢“恭维”,生活上的事,一会儿就忘。老伴至今还记得,有次让他出门买菠菜和冬瓜,回来时却两手空空,说“没有菠菜”。精于弹道导弹控制的专家,面对白皮绿皮冬瓜却犯了难,不知买哪一种好?!有时在厕所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原来他正全神贯注,两手上下左右翻转,还不停比划呢,正在寻找控制导弹的理想角度和方向,连老伴什么时候进来都不觉察……

说起陈老的生动故事,老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今都成为美好甜蜜的生动记忆。不在一线的陈老,和老伴相依相随,居住在北京海淀区一座普通居民楼里。尽管有过多次调房机会,但他们一让再让。陈老说,老地方都熟悉了,也不愿动了。儿子和孙女不在身边,老两口够住了。他们对生活甘之如饴,恬淡自然。闲暇之余,陈老还会带上巧克力等下楼逗逗邻家小孩呢。高兴时,嘴里哼上一些西方古典名曲的旋律,兴趣极为广泛的陈老,一直把外语、音乐当成训练记忆力的有效措施。

回首往事,陈老无怨无悔,因为自己干的是一个很光荣的事业。“我们这一辈子没有虚度,我们这一生是属于祖国的。”此时此刻,坐在我们面前的陈老,衣着简朴,语调徐缓,神态怡然,更像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宽厚、慈祥的长者;他的人生传奇,他的显赫声名,他的波澜不惊,全都被他的满腔报国情怀所淹没,一位智者的睿智、深刻,格外让人肃然起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