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6-02-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揭晓了由《学术月刊》编辑部《文汇读书周报》编辑部共同评选出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它们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循环经济,怎样

看待“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马克思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潮,儒家文化及“国学”热的利与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中国如何“和平发展”,城市化与文化研究转型,抗日战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美学思考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发表了一组学术文章,分别从行为艺术与道德失衡、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经验、行为艺术的“混乱”美学论、行为艺术语言论、对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一种可能等角度,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了美学批评。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

训诂、解释与文化传承

江怡在《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撰文,对训诂学与解释学的区别以及二者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做了辨析,认为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主要是作为一种解读古字音义的方法学,目的是为后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前人经典,还古文典籍的原义,而不是对典籍的进一步发挥,更不是在典籍基础上的再创造。这显然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解释学无论在目的还是在方法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以,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训诂学侧重于对中国哲学古籍的整理和挖掘,而解释学则是为中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训诂学的工作重在继承,而解释学的工作重在发展。训诂与解释都应当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两种重要手段和途径。今天,我们需要对典籍的疏正工作,更需要对典籍的再创造活动,这才是我们进行文化重塑的历史责任。

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赵鼎新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撰文,从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出发,总结了形式模型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中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⒈经验事实与其他理论不能是形式模型的评判基础,同样,形式模型也不能用来解释或预测经验现象特别是复杂的经验现象;⒉评判一个形式模型的基础只能是模型的前提假设与逻辑结构,而一个形式模型重要与否,则在于该模型是否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该模型的出发点和假设是否抓住了人类社会活动结构的关键性本质。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对公共物品的普遍追求,以及决定这一追求成功与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群体规模。成功的形式模型一般都是一些对于历史上长期流传下来的成语或民间智慧的数学或逻辑总结,而绝大多数已发表的形式模型因不得此要领而流于数学游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