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复合培养

2006-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成同社 我有话说

为适应时代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许多开设非通用语种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非通用语种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全球化的今天,仅靠传统模式,培养单一的外语人才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复合型模式。考虑我国国情和非通用语种的实际情况,这种复合至少应涉

及两个方面。首先是某非通用语种与英语的复合。毋庸置疑,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通用于大多数地区的“世界语”,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既使身在非英语国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因此,高等院校应尽可能地为学习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使他们能在未来的涉外活动中有更灵活的适应性。众所周知,由于英语在当今世界具有特殊的强势地位,许多非通用语种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自身传统的语言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来自英语的“外来语”。因此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考虑,中国人如果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学习其他非通用语种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当今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要想与其他民族友好地和平共处,就要对其文化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入的沟通。第二,外语与某门专业知识的复合。这里所说的专业知识是指经济、外贸、法律、新闻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如今的外语人才无论是从事口笔翻译,还是主持某项具体的涉外工作,外语的使用已不是应付单纯的日常寒暄,往往要涉及某门专业知识,此时此刻外语起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工具作用。可以说,在今后既懂专业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会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当然,外语人才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替代专业人士,除特殊需要外,外语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限定在通识层面上,即仅就专业知识这一点而言,外语专业培养的不是有造诣的专家,而是适应性强的“万金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应该努力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外语人才常常给人只会外语缺乏能力的印象,比起其他的专业人士,在许多方面处于劣势。外语学习需要全天候地演练才能学有实效,也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保证。许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因此一门心思扑在外语学习上,对其他的社会活动尽量回避。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在外语专业强调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为保障两个复合的落实及一个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考虑以下对策。

第一,优化生源结构。除继续为在中学学习非通用语种的“继续生”开绿灯外,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多招收在中小学即学英语的非通用语“零起点生”。从小学到中学连续学习英语10数年,英语水平应该达到了一定程度。吸收这类生源可以保障非通用语与英语的复合。此外,还应该考虑生源的所在地、民族等。

第二,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或培养适合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骨干教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是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外攻读其他专业并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人外语水平高,而且有较高的其他专业水平,是实施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想师资。当然,他们在外语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应占多大比率,是为主还是为辅等,显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第三,提供学历保障。为使学习非通用语种的学生学习有动力,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连读或辅修其他专业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扎扎实实地学到其他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得到有信誉的学习证明乃至学历证书,这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编写适合非通用语种双语教学的教科书。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一些带有通识色彩或专业性强的课程,如国情介绍、经济、外贸等。这些课程的教科书或辅助教材可以使用英语行文,比较复杂的地方用所学专业的语言加以注释。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浸染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培养复合型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是外语专业在今天的一个新课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施步骤上都有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探索,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给外语专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