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文化浸润教育

2006-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属学校(简称南山学校),是一所以注重文化建设闻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常年不断的读书沙龙、寒暑假期的文化考察、周末观看世界经典大片、定期出版以教师创作的文学题材为主的校刊《校园

牧歌》……这一切,营造出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不久前,记者应邀参加了该校举办的以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建设精英论坛”,并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庆明校长进行了采访。

记:在中小学校长中,思考“文化与教育关系”的人并不多,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李: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领军人物斯普朗格有一段论述,大意是,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文化中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个体生命之中。可见,没有文化,教育就没有生命。而文化的弱化,文化的缺失,正是当下教育最令人担忧的现象。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现代化教育的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制度、科学知识和教育观念,尽管这里面不是没有文化成分,但仍缺少一种深刻而恒久的、可以让人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而在操作中对文化的麻木和漠视,更使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大智慧的观照。文化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品位、有智力没情怀的人。康德说过:“唯有能够成为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化”。所以,我深深感到我们需要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培植出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浸润教育。

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有关“课程建设”的学术活动很多,但你校“首届课程建设专家论坛”却选择了“文化”为主题,让人感到很新鲜。

:“道不远人”。我校把文化兴校、文化强师、文化育人,作为学校建设的战略,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实施这一战略的载体。课程、学科中蕴含着文化,但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文化意识,就悟不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中也就不可能实施文化渗透。因此,我们这次请来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哲学、科学、美学,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演讲的内容都是以学科文化为主题。例如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的“汉语文化的特征”,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的“数学、数学教育与文化”,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课程文化视野中的道德学习”,南京师大特聘教授腾守尧先生的“艺术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北大刘华杰博士的“科学文化与科学传播”等等,目的就是请这些专家学者从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视角,帮助中小学教师了解学科中的文化内涵。

记:您是怎么产生这个创意的?

:这不是我的创意。卢梭、康德、赫尔巴特、亚斯贝尔斯、爱伦・凯、小原国芳、蔡元培、李泽厚等思想家无不关注儿童以及儿童教育,当年,杜威甚至走进了学校,并引发了一场波及世界的教育变革,至今,人类教育仍然在沐浴他思想的恩泽。苏霍姆林斯基、梁漱溟、晏阳初、陈鹤琴等当年也走进普通的学校,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我原先所在的一所百年师范――南通师范学校,在创校初始阶段,它的创办人,我国伟大的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曾延请哲学家杜威、国学大师王国维等海内外名流来校讲学授课,传播思想。学校的发展一直深受大师的思想滋养。我觉得,让专家学者和普通学校牵手,应当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值得倡导的文化战略。

记:大学的专家教授讲学科文化,中小教师听不听得懂?会不会感到与他的实际工作有距离?

:是不是全懂不一定。文化启迪的作用是导师不是技师。文化育人是一种濡染和积淀的过程。教师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当然很重要,但培养文化型的教师光学习课文怎么导入、提问怎么设计之类的教育技术是不够的。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一种更宏观、更广阔的视野和思想文化背景。

链接

为时两天气氛热烈的“课程文化专家论坛”结束后,记者访问了参加论坛的几位中小学教师、演讲学者、教育行政领导。他们的感受,从不同侧面,呼应了李庆明校长的看法。

柯安利:(南山学校中学英语教师以往教育行政部门的师资培训大多是教育理论或技术层面的,像这种从文化层面、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活动我们很少接触。虽然只能听懂个大概,但感到很震撼,同时也体会到平时学校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铺垫,这两天似乎有一种飞跃,焕发起一种一定要去学习更多学科中深层的东西的激情。我目前正在探索文化英语阅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仅习得英语知识和技巧,更要让他们从英语中滋养文化精神。

郭晓云:(南山学校中学历史教师的确有的教师认为听不懂,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但我却感到特别喜欢,因为这种论坛好像给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以前自己教历史是别人怎么说自己也就怎么讲,不懂得独立思考。专家的引领使我意识到,学历史首先要探究真相,才谈得上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分析理解。正确的历史观是可以用来观照现实社会的思想方法。

王华:(南山学校小学英语教师由于请的基本上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开始有点怀疑这样的论坛能否给予我们实际的帮助。听了他们的学术演讲、参加了演讲后的学术沙龙之后,才发现自己一直是很狭隘地对待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的。我们应该尝试接触不同的学科,并使之与本学科的文化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恰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的:“我未必去探讨单纯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会运用哲学思想来看待和分析数学问题。”对待英语,也应如此。

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教授我没想到中小学教师对学术讲座会有这么高的热情。会后他们围着我问的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全都是学术问题。

刘晓明:(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整天打交道的就是教材、学生,其实他们很渴望了解一些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这种论坛最大的作用是让教师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