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6-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建文 我有话说

 

辉煌"十五"

“十五”期间,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从中得到最大实惠,共享着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整个社会呈现事业蓬勃发展和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共赢”局面。

社会事业: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五”中国,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努力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两次令中华儿女为之欢呼自豪、世界各国为之瞩目赞叹的飞船发射,是“十五”期间中国科技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五”以来,我国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生了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数量名列世界前茅的科技人才队伍,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184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从1.0%提高到1.35%。我国国家竞争力显著上升,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30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24位。

文化艺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十五”期间,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文化之花绚丽绽放,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地丰富。5年来,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在2万亿元以上。最近5年,我国居民的“文化购买力”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效益明显增加。“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迈出新步伐,呈现新气象。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50万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04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

“健康是福”。“十五”期间,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04年与“九五”期末(2000年)相比,我国国民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人均期望寿命有所提高,婴儿死亡率由32.2‰降至21.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9.7‰降至25.0‰,孕产妇死亡率由53.0/10万降至48.3/10万,基本实现了“十五”卫生规划确定的目标。

“十五”期间是体育事业不平凡的五年,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体坛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以32枚金牌、金牌数排名第二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体育消费日益活跃,一个以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整个体育事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

回顾“十五”期间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周彦召认为,“十五”的五年,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五年;是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五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战略理论引领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更加稳健地前行的五年。

人民生活:迈向富裕新小康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006年2月20日下午,北京市民范喜红来到北京北方汽车交易市场,把一辆崭新的中华轿车开回了家,“下个周末正好能自己开车去昌平爬爬山、踏踏青。”目前,我国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已达到1500多万辆,私家车不再成为只有少数家庭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而开始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

买车、购房、出国旅行……百姓身边的生活巨变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人们的“钱包”日益鼓起来。统计显示,2004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约2936元。在“十五”前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近20年来首次超过5%。

群众的“房子”日益大起来。“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

生活的“环境”日益美起来。“十五”期间,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更加注意以人为本,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和环保等大型工程,利国利民。供水、供气、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就业的“门路”日益多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下岗失业群体,特别是其中的“4050”人员。增加财政投入、推行小额担保贷款、给予再就业优惠补贴……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2001年到2005年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200多万人,超额完成“十五”目标。2003-2005年,共帮助13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300万人。

而“十五”中国最具历史意义的改革成果,就是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十五”结束之际,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2005年仅减免农业税就为农民减去负担220亿元,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664亿元,比2002年增长271%。

细举五年来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回首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人欣喜、使人振奋。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我们迈向更加富裕小康生活的新起点!

编辑点评:“十五”社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奠定了厚实基础。而只有把社会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联系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业发展给百姓带来的实惠,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给国家带来的发展。

当然,在充分肯定“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应看到前进中依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难题,主要有: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比较突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等。解决这些难题既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态,更要有敢于攻坚的实践魄力,这就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谱写发展新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