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船重工:自主创新 扬帆远航

2006-03-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备 朱雪松 我有话说

7天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渤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同新加坡环球航运公司签订2艘32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船(VLCC)的建造合同,再次刷新我国造船业两项纪录:一是目前我国承接的吨位最大的船舶,二是我国按照国际新规范承接的第一笔船舶订单。中船重工自1999年打破造船强国垄断,首次承接我国第一批VLCC建造合同以来

,已累计承接VL-CC21艘,开创了我国批量建造VLCC的先河,使我国步入少数几个能够设计、建造巨型船舶国家行列,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造船业在国际船舶市场的地位和影响。

一、“十五”创业见证发展奇迹

VLCC的成功建造和批量接单是中船重工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05年是中船重工成立6年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与2000年相比,中船重工总资产由380亿扩大到1100亿元,经济总量由150亿元提高到47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155亿元增长到480亿元,年造船产量由87万吨提高到315万吨,利润总额由4900万元提高到超过1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都比五年前增长了两倍,全面超额实现了中船重工提出的本世纪头15年“三步走、翻三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十五”期间,中船重工加快环渤海湾造船工业带建设,重点建设大连、葫芦岛、青岛海西湾、天津新港和山海关五个军民结合、造修结合的造修基地。去年11月22日,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大造船项目正式开工。一期项目完成后,造船能力达到200万吨,项目扩建完成后将达到468万吨。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设的正式启动,将加快中船重工环渤海湾造船工业带建设,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年12月9日,中船重工所属原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原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强强联合,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当年实现总产值100.5亿元,造船产量232.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并作为我国首家企业入围世界造船企业前十位。预计到2010年,新公司经济总量将超过200亿元,造船能力将超过600万吨,成为国内最强最大的海军舰艇研制基地和世界一流的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十五”期间,中船重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发挥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两个积极性,相继组建了集团财务公司、科技投资公司、贸易公司、军品技术中心和民船设计中心等五大平台,强化了集团公司的投融资功能、重大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功能、市场营销功能;稳步推进企业及科研院所的重组,积极开展企业债转股、军民分立、破产兼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调整脱困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主体进一步精干,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风帆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调整以来船舶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改革调整频频迈出新步伐,使集团功能进一步强化,企业活力显著增强,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

“十五”期间,中船重工大力弘扬船舶军工传统,不断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提出了“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的奋斗目标和“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集团精神、“打造精品、做强主业”的经营理念,逐渐得到集团公司广大员工的认同,集团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自主创新助力扬帆远航

为什么中船重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令世界同行惊叹的进步?答案肯定不止一个。但在中船重工的“十五”成绩单上,有一组数据总是先声夺人――目前在中船重工的200多项船舶和非船主导产品中,自主创新的占69%,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9%。2005年,申请专利447项,其中发明专利271项,专利授权153件。

中船重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推进研发,促进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船重工扬帆远航的引擎。

(一)不断优化主力船型,增强产品竞争优势,提高船企效益

在民船设计和建造技术方面,中船重工走出了一条购买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道路。“十五”期间,中船重工加强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型的进一步优化开发,突破了大量设计建造技术难关。自成功设计建造了第一艘VLCC后,技术人员迅速掌握了关键技术并开始自主设计,打破了造船强国在超大型船舶建造领域的技术垄断。7.6万吨成品油船,舱容/载重量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品油船无泵舱设计”、“成品油船兼运化学品”等数十项成果已经应用于原油船系列产品的设计与建造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4万吨环保型散货船已开始陆续交工;通过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具备了5668TEU和4250TEU集装箱船等大型高技术集装箱船的自主设计能力。

中船重工还重点突破数字化设计、生产制造、生产管理等一批关键性技术,优化流程,改进工艺,深入推进转模工作,加快建立现代造船管理模式。大连船舶重工等骨干船厂生产纪录频频刷新,造船周期不断缩短。2005年交工的船舶平均提前合同期2个月以上,4250TEU集装箱船实现22天交工一艘,建造周期达到日韩水平。

(二)注重开发新船型,不断开拓民船和海洋工程市场,抢占市场制高点

中船重工十分注重新船型的研究和储备。不锈钢化学品船、火车渡船、LNG船、LPG船、铝合金高速客船、FPSO、大型滚装船、超大型矿砂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开发,都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而逐步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不锈钢化学品船已承接订单12艘,首艘火车渡船已下水,LPG船已接单在建。新船型的研究开发,对于中船重工抢占市场先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工程方面,中船重工已经在深海钻井平台的设计与建造方面确立了国内无可匹敌的优势。以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和JU2000钻井平台为代表的海洋工程产品,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自主技术能力已有跨越式的提升。以前只能做生产设计,现在已能够自主进行详细设计,使海洋工程产品建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我国正在实施的深海石油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装备制造保障。目前,JU2000钻井平台累计承接5座,FPSO累计承接了6艘。

(三)不断升级换代船舶配套产品,提高配套设备本土化率,提升造船综合实力

对于一艘船舶来说,船板部分只占价格构成的1/6,各种配套设备才是船舶建造的关键。特别是柴油机,好比一艘船舶的心脏,决定着整艘船的性能。中船重工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公司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批大型关键船舶配套设备的研制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制交工我国首台智能型柴油机5RTflex58T-B及世界最大智能型柴油机7RTflex58T-B;承接建造国内最大功率柴油机8K90MC柴油机;成功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16/24等四型中速机制造技术;成功交付了世界最大级别的船用螺旋桨,单桨重量近百吨;甲板机械成功实现了为大型油船、散货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配套。这些关键船舶配套设备的研制生产提高了我国船舶配套设备的本土化率,从总体上提升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非船产品开发,壮大集团实力,为国民经济贡献力量

在船舶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船重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原则,大力开发有市场、有优势、有前景的非船产品。在烟机、自动化物流系统、厚壁钢管、液压支架、铁路车辆、蓄电池等方面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增压器、发电机、防腐涂料、钛材及其制品、石油测井仪器及设备、余热锅炉等科技产业化项目取得新的突破。中船重工还对有发展潜力的10个非船项目加大科研投入,提供贴息贷款。2005年完成非船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25%,超亿元的产品项目达到了19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船重工许多所属企业和科研院所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运行提供了关键地面设施、车载式制氢装置、导航产品、模拟数字转换器等多项高精尖设备及设施支持,为“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运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展望未来瞄准世界500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6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船舶行业改革创新大发展的缩影。展望未来,中船重工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年初,中船重工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十一五”的奋斗目标:集团经济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实现利润突破20亿元,为早日进入世界500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中船重工将再接再厉,继往开来,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有效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30万吨超大型原油轮

新常规动力潜艇

青岛海西湾大造船项目开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