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创新:深圳再种“试验田”

2006-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20年前,深圳特区担当起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全国各地来深圳参观取经的人踏破了深圳的门槛。今天,当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党中央

审时度势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正在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时候,深圳再一次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在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上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深圳自主创新的成功树立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在国际上,一般人都认为,高科技只能出现在大学、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根据这个惯例,深圳通常被人认为是不太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的。25年前的深圳只是个边陲小镇,只有两名工程师,一名是兽医,一名是修拖拉机的。对深圳能不能搞高科技产业,当时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

但深圳在人们的一片怀疑声中快速地成长为一个高科技产业城市,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去年以来,由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等十三大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多次南下深圳,其中仅华为、比亚迪、中兴通讯等企业就去了两三次。参加调研的人员几乎都认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制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华为,可以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样板。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在参加深圳举办的一个论坛时,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1988年,我陪几个韩国人、香港人来深圳,那时候深圳人都仰着头看他们。现在是反过来了,深圳以众多自主创新业绩的高大形象站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耀。我对自主创新的深圳人表示由衷的敬意!”

深圳找到了一条自主创新的正确路径

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企业是主体还是政府或科研院所是主体?这个问题在不同业界有不同认识。

深圳的自主创新活动经过15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功地摸索出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核心,以政府为环境,以院校为支撑,以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

许多领导、专家和学者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深圳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建立了“四个百分之九十”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摆正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和位置。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对深圳的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发表意见说:“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定位非常明确。政府的作用是要创造一个好环境。这是最聪明的做法,也是最求实的做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向深圳学习。”

自主创新也要有勇气和胆魄,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从深圳自主创新的实践看,开展自主创新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改革,改革就要有胆识、有勇气,就要准备付出一定代价。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的加工工业比较发达。但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长期依赖加工工业的隐患和弊端,果断决定将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这次战略调整对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加工工业产生了冲击,深圳当时有不少“三来一补”企业迁移到周边地区,深圳的GDP也有所下降,社会上对政府的决策有些风言风语。但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坚持发展自主创新高科技这一方针不动摇,终于使自己再次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

深圳的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投入大,风险高,急功近利是搞不好自主创新的。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谈到深圳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体会时说:“在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几次重大战略调整,对整个经济的战略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每次调整都牺牲了部分眼前利益,所以现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要‘三个舍得’。第一是舍得名誉。可能由于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的排名在全国不是那么靠前了,名誉受到影响。第二要舍得时间。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需要时间的,要耐得住寂寞。第三要舍得投入。我们要把过去25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用于自主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