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谱写科技富农曲

2006-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农业科技信息协会把致富信息送到了我们的心坎上,科技下乡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实惠。”在山东东营采访时,一位农民这样告诉记者。近年来,东营市以健全“科技下乡”组织队伍网络、建设五大科技信息传播载体、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实现了“科技下乡”由过去的上级主办到社

会力量主办,由“要我下乡”到“我要下乡”,由“普遍送”到“缺什么送什么”,由“集中下乡”到“常年下乡”的可喜转变。

谋划破解“瓶颈”

东营市在对农民科技信息状况调查时发现,多数农民不能及时阅读到农业科技报刊书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技培训,不能及时准确地找到农业科技专家。东营市委书记石军认为,“建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长效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素质,已成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为此,东营市委、市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新体制。应运而生的“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建设,就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办公助的原则,探索形成了“政府+协会+专家+传媒+农民会员”的科技下乡长效运行模式。

“长效机制”发力

在东营,提起“151工程”,老百姓无不拍手称赞。具体地说,它是指建立一张网络,落实五大载体,建设一支队伍。一张网络是指“科技下乡”组织网络。建设“科技下乡”长效机制,首先是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辐射农村、紧密相连的传播网络。东营市组织建立了农业科技信息协会,全市自发成立了800多个科技读报小组,建起了46处百姓科技活动室,在全市农村大力营造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协会将报纸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力媒体,创办了专门针对老百姓的科技报纸专刊,免费直接投送到农民会员手中,与东营电视台、东营人民广播电台合办了《农事半月谈》、《百姓科技》栏目,并且建成了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设立了手机科技短信服务台,组建了农民会员手机虚拟网。

与此同时,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成立之初就创建了百姓科技网站,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东营市还与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支科技咨询专家队伍。

凸显富民强势

“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建设目的在于满足广大农民日趋多样化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

东营市建起的新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和集成化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加上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满足了广大农民日趋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服务需求。依托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有效地推广和使用。一年多来,市科技部门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了全市棉花、冬枣、水产养殖等产业的技术指导,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项,每年可新增效益2.6亿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