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人才科技“比翼双飞”的创新型大学

2006-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刘杰 我有话说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都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行业院校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对此,中国民航学院院长吴桐水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就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如
何发挥行业院校的创新作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科技教育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记者:当今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各国之间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您是如何看待民航的发展和科技教育的关系?

吴:民航领域的大多数设备设施依靠进口,但是不掌握关键技术的民航无法成为真正的民航强国。展望2020年,我们将全面实现民航强国目标,航空旅客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20%,航空成为社会公众中远程出行的主要选择方式。这对我国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亿人的航空旅行,可以想象更多的人要求当天往返或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出发旅行,更多的货物要求按时按点送达。旅客和货主对航空旅行会有更高的要求,公众对机场条件、环境会有更高的要求,公众对安全和效率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民航总局提出了从“十一五”开始启动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宏伟工程,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变革都蕴涵着大量的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基础研究等学校应该承担的任务。

应当看到,我们航空运输企业的适应性不强,竞争力比较弱。民航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不仅仅是机场、空管、机队等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民航科技教育的相对滞后,科技、教育、人才在民航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民航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这已经成为民航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

明确办学思路振兴民航科教事业

记者:行业院校的发展往往和整个行业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中国民航学院的院长,您对“十一五”期间的办学有哪些新的思考?

吴:回顾中国民航学院50余年办学的历程,就是在适应经济社会和民航事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调整定位、凝炼办学思路的历程。

我们在确定学院下一步的定位时,主要基于两点:其一,在服务和满足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中实现自身的快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这是行业性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逻辑原理,责无旁贷。其二,始终坚持“办一流本科教育”的信念。由于行业和学院发展的特殊历程,中国民航学院还是一所一般院校。但是民航持续高速发展和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办成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大批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中国民航过去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安全运行水平稳步提高,事故率逐步下降,避免了欧美民航高速成长期伴随着事故高发期的通病,可以说中国民航学院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功不可没。而这有赖于我们始终坚持立足民航、开放办学,培养致能致用人才的先进办学理念。

根据上述考虑,我们确立了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民航界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民用航空大学。

强化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记者:民航作为先进技术的主要应用行业,在这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作为中国民航学院的院长,您对大学在发挥行业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考虑?

吴: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民航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民航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要坚持以民航特色专业领域为科研主攻方向,解决民航生产和管理中的关键和高新技术问题。其根本方法就是让民航技术和民航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其次要大力加强科研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民航科技的系统集成体系。自主创新成败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能力,而是取决于创新链的整体规划能力。支撑民航强国的科技体系不可能仅仅是几个学科点的先进和个别项目和成功,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根据民航强国要求建立一个可持续创新的科技集成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科研场所和科研设备的支撑。

其三、加速民航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自主创新类别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我国民航引进了大量的设备,但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情况下买了装备却没买来技术。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企业引进了设备,只负责产品,却不承担相应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任务,也没有这方面的实力和精力。这就必须要加速民航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链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