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亮点展现巨大潜力

2006-04-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山东农业发展愈来愈呈现诸多亮点:“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科教兴农”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培育推广的“鲁棉”、“鲁麦”新品种、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海水养殖系列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转基因技术、克隆牛、克隆羊等高新技术,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种子工程是农业的一张名片

山东一直把实施“种子工程”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基础,11年投入资金3.6亿元,创新和引进种质资源3000余份,培育新的种系270多个,培育的小麦、玉米、花生等新品种均创造过全国最高单产纪录。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培育出济南17号等十余个小麦新品种,其中优质高产面包专用小麦品种济南17号,是国内第一个解决了优质与高产兼备,能代替进口的面包专用小麦,在黄淮区已累计推广500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25亿元。优质面条专用小麦济麦19号,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00万亩,济麦20号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说起这些辉煌,不能不提及一位农民育种专家李登海。由他选育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连续四次创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推广面积2.26亿亩,增产玉米244.5亿公斤。2005年4月18日,李登海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个农民带着由农民组成的企业,昂首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去年10月17日,李登海的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再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这一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李登海在夏玉米育种、栽培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在第二届亚太种子协会年会上,李登海获得了“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他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和尊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名牌是开启市场的金钥匙

山东省实施名牌战略,形成了农产品名牌产业群。如寿光蔬菜、山区干果、烟台水果、胶东海珍品、“鲁棉”棉花系列等,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50个,居全国前列。

几年前,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赵培策在天津果品批发市场做调研,一位老经理问他:“前些年的那些烟台苹果哪儿去了?”他指着市场上印着“栖霞苹果”、“招远苹果”、“蓬莱苹果”的箱子说:“瞧瞧,这都是烟台苹果!”那位经理接着问:“为啥好端端的一个大号不用,偏用那些叫不响的小名儿?”赵培策意识到,老祖宗辛辛苦苦创下的“烟台苹果”是一面历经了多少年市场磨砺的金字招牌。如何重树“烟台苹果”品牌,现已成为烟台经济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现在仅烟台栖霞市每年苹果产业产值就超过20亿元,每年的苹果特产税占了全市财政收入的1/3。对于栖霞百姓而言,苹果品牌战略的成功,彻底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卖果难的问题,当地百姓种苹果的年收益率高达每亩3000元。

鲁棉研15号,是抗虫棉新品种产业化开发的突出代表,也是山东创农产品名牌的一个典型例证。全省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由前几年的几十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250万亩,鲁西南的成武、曹县、鱼台等县土地上,种的都是这种棉花。如今这个品种还横跨黄河、长江,在省外大面积推广,成为我国黄淮流域棉农心目中抗虫棉第一品牌。

农业科技园区是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

2000年,山东在全国最早启动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计划,每年拿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7个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22个特色农业科技园,成为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基地。据统计,几年来共支出6000万元专项资金,吸收各类资金近60亿元,建设农业科技园区38处,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轴心”,共带动100多万农民走上致富路,园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南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山东乃至周边地区引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窗口和“辐射源”。济南农高区建立了一整套稳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带动辐射传播体系,真正起到了优质“孵化器”的作用,实现了“鸡生蛋,蛋生鸡”:共建成科技园区1万亩,辐射带动了“济北分区”、“蔬菜高科技园”、“优质种苗示范园”及“林果示范园”共四个示范区,面积达5万多亩;县级、乡级农业科技园区106个,面积30多万亩;形成了以农高区为核心的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园区网络。区内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济南市平均水平的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十年间增长了两倍多。

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刘甲坤继“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之后,创建了又一个农业科技推广基地。而今,九间棚已拥有科技园面积990亩,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首屈一指。上世纪80年代,九间棚人在刘甲坤的带领下,硬是把海拔600多米的龙顶山征服,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了九间棚奇迹。刘甲坤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九间棚成为艰苦奋斗的典型。但光靠苦干,并不能使农民富起来,刘甲坤又开始了新的追求。1999年春天,他在北京市顺义区九王庄村建立了占地500亩的“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聘请国内一流农业专家当顾问,引种、繁育国内最新的数十个果树品种。北京的500亩土地早已盛不下刘甲坤的理想。2001年,他要在故乡再创办一个科技园。在他的努力下,一个占地490亩的九间棚科技园,终于在交通、土壤、水浇条件最好的保太镇南湖片建起来了。这是一个集珍品果树示范及苗木培养、技术培训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技园。科技园辟有新科技研究、新品种试验示范、优良品种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四个区。引种的全部是国内外最新、最优的果树品种以及环保型速生杨树品种。据分析,随着平邑九间棚科技园开足马力“生产”,年创效益将很快能突破300万元,并可带动平邑林果业的结构调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