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帮扶由“输血”变“造血”

2006-04-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宋娜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青岛市崂山区从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出发,着力于打破原先“喂一口、吃一口”的单一、短期的帮扶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帮扶长效机制,助推弱势群体走上创业谋生增收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弱势群体追要血汗钱

记者来到崂山区劳动监察大队办公室采访

时看到墙上挂着许多幅写有“人民好公仆”等内容的锦旗。记者指着其中一幅问工作人员小邵:“这幅锦旗是谁送的?”小邵说:“还真巧了,送这幅锦旗的王大娘的案子是我经手办的。”看着这幅锦旗,小邵拉开了话匣子:去年7月,一位57岁的王大娘来到监察大队投诉某物业公司拖欠其一个半月的工资。因为家里老母亲生病,王大娘急着回家照顾,所以辞去现在工作,但物业公司拒不支付工资。考虑王大娘的实际困难,监察大队开启绿色通道,当天和她一起到单位处理。但因王大娘时隔一段时间才来投诉,其工作单位已经搬离。为了能够让王大娘尽快拿到工资,小邵几经周折打听该物业搬至何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得知其具体办公地点,当天小邵带着王大娘来到物业公司,按照法定程序,物业公司最终将王大娘的工资如数发放。看着手中追回的1000元的辛苦钱,57岁的王大娘不由泪眼婆娑,一口一个谢字,并送来了锦旗。说到这小邵感慨道:“像王大娘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尽最大可能帮他们要回血汗钱,对待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就要为他们做主啊,他们太不容易了。”

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这个“老大难”问题,崂山区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与监控制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行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这四项措施,推进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2005年通过各类渠道受理举报437起,为劳动者追回各类劳动报酬825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圆弱势群体就业无差异之梦

周姝丽是一名41岁的失业军嫂,由于年龄大和技能低,使她就业受到影响,但是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人力资源信息储备信息看到这种情况后,多次为她量身提供岗位,几经努力最终使她走上仓库管理的工作岗位。象周姝丽这些城镇失业人员、“4045”就业困难群体以及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凡在崂山区人力资源信息储备中心登记,都会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从2003年开始,崂山区就取消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种限制,对城乡劳动力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了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街道分市场为补充,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为延伸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在全区139个社区居委会设立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基础上,试点建设10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让农村劳动力不出社区即可享受便捷的就业服务。并拿出1100万设立促进就业资金,开发2644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弱势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

助弱势群体参与公平竞争

王哥庄的200余名大龄失业妇女尝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甜头,在参加了崂山区举办的面点培训班后,被仰口旅游开发公司聘为面食加工工作人员,并注册成立了“王哥庄大馒头”的面食系列商标。崂山区针对日益兴旺的休闲旅游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农家宴厨师、“农家旅馆”服务员、农民创业、休闲旅游服务、茶艺表演等一系列“农”字号培训服务,2005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农”字号培训,培训了农家宴厨师334人、“农家旅馆”服务员37人、茶艺表演员75人,面点师736人,炒茶工199人。针对麦岛沿海一线改造,为当地渔民提供了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物业管理等专业培训,帮助110多名渔民及时转业。针对“4050”人员,积极实施了1063人的“再就业培训援助工程”,全程免费培训、职业鉴定和推荐就业等等。这些受培训的人员,不仅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工作路子,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崂山区在全区进行培训职业技能,从根本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公平竞争,建立了由区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多层次、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大培训体系,让农村劳动力享有与城镇劳动力基本相同的培训待遇,实现了培训的城乡统筹;对区内拟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了一系列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择业观念、择业心理、择业技巧及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累计参加人数达到5500余人;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创业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相结合,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格局,大大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尤其是弱势群体就业的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