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政策播种新希望

2006-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陕西女孩张薇是个独生女,长在城市,从小到大,只要市场上一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她总在同学中第一个拥有。2005年,在从湖北工业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她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在官埠镇官埠中学当起了农村教师。

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到农村当老师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但记者所采访的湖北资教老师却

大都以“与喜悦同行”、“梦想成真”、“收获幸福”、“很有成就感”来形容自己的农村教师生活,而采访他们所资教的学校,从校长、老师到学生乃至家长,对他们都赞不绝口。

是什么让大学毕业生背起行囊,快乐地走向农村,又尽心尽力地在农村教师的岗位上勤奋耕耘?是什么让中国教育目前最艰难的农村教师问题,在湖北迎刃而解?

答案就是:一项好政策。

好政策架起坚固的桥梁

越是了解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每一个细节,就越让人感到这项政策无论对农村教育,还是对参与其中的大学毕业生,采取的都是负责任的态度。

比如说,报名参与者必须是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必须通过省教育厅的考核选拔,在去农村之前要经过由省教育厅组织由专家和名师授课的岗前培训,之后的每年7月再回武汉接受省教育厅的集中培训,到农村任教必须是乡镇一级的学校,任期是能够保证一个学段的3年。一目了然,这项政策就是为了改变当地农村教育与时代、与老百姓的愿望有差距的现状,保证农村教育在质量上有所提高。

同时,这项政策对资教老师也不是一派了之,在组织、财政、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一名大学毕业生一旦被确定为资教老师,他在政策中获得的支撑足够他心情愉快,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农村教师的岗位上。而他的愉快与踏实又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比如说,在3年的服务期内,他能获得省教育厅直接发到个人的5000元奖励,和拨到县里但用在他身上的5000元专项工作补助经费,他的工资可提前定级,不实行试用期,如果他已获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可以先办注册手续,3年后再回校攻读。服务期间,他的户口档案关系根据自愿原则存放并免收托管费,非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师资格申请认定费也免收,他接受岗前和每年集中培训期间的吃住行、学费以及生活用品,全部由省教育厅支付。他还会获得一份由省教育厅统一办理的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保险。

在3年服务期满后,“去留自由”是这项政策的宗旨。留下的,省教育厅仍会继续关注他的成长,提供学习乃至到国外公费留学的机会。去的,省教育厅支持他们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并明确表示省教育厅下属单位在进人时会优先考虑资教老师。

“他们一去3年,去的都是最边远的地方,也是最穷、最艰苦的地方,而且是扛大梁的,工作任务很重。所有的这些,都不是那些经费可以补偿的。虽然我们希望他们当中有一些人能自愿留下来,但这项政策的重点并不是留人,我们做的其实就是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每年我们都会招募1000名,这样,3年中我们总有一个3000人的固定群体服务在农村教育的一线。”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说。

把优质教育带给农村孩子

其实,湖北省教育厅在2004年打算出台这项政策的时候,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一方面,他们担心大学毕业生不响应,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县里不接收,毕竟资教老师的工资是由县财政负担,而第一年的规定是必须针对29个贫困县。

没想到,第一年就有455人报名,经考核306人签约,而29个贫困县也顺利地接收了他们。到了2005年,2380人报名,经考核1029人签约,50个县接收了他们,其中很多县是主动来要人的。而伴随这些数字的是资教老师本领高、德行高,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当地农村带来了文明的评价。

显而易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促进了湖北城乡的教育公平,优化了当地农村教师的结构,提高了当地农村的教育质量。

毕业于三峡大学法学专业的唐彦在黄冈市浠水县洗马高中担任高一的地理老师,她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图像和视频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了生动有趣的地理课。生于北京,毕业于武汉大学英语系的贾燕慧在偏僻的乘马岗镇的麻城六中不仅纠正了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中国式地方英语口语”,还给全校英语老师办起了口语培训班。他们有的通过互联网下载最新的教育资讯,分发给当地学校的老师,有的通过远程教育学会最新一套广播操,教给自己的学生……

“资教老师年纪轻,而且有新知识、新眼光、新方法,他们就像星星之火,点亮了农村教师这个群体,也必将激活这个群体。”陈安丽说。的确,像英语课采用排演剧目,数学课让学生实践操作抽样调查,物理课采取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原理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以爱心对待学生,以兴趣引导学生,以激励促进学生等教育的新理念,他们都用的游刃有余。

资教老师就这样把城里孩子可以享受的教育带给了农村孩子。

收获经历与财富

“三年经历,终生财富”,这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一句广告语,参与其中的资教老师们感受深切。这也是此项政策的硕果之一。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范献龙,在遥远的神农架林区的下谷中心学校资教。在一次到学生家家访的时候,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用颤微微的双手敬给他一杯酒后说:“老师呀,你来这里,是我们屋里小伢儿几世修来的福啊,我敬你!”范献龙的心颤抖了。在资教的两年间,他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累计步行3000余里,对100多户山村学生家庭进行了家访,唤起了当地人支持孩子读书的热情。他还和其他三名资教老师一起拿出自己的工资设立“资教生个人助学奖学金”,帮助当地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谢永强在监利县尺八镇姜李中学任教后,发现学校的饮用水来自一口3米深的井,水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泥沙,喝多了还会浑身发痒,一个学生甚至还被查出了胆结石,平日的生活用水竟严重威胁着学校师生的健康,谢永强震惊了。他写信向省教育厅求援,一个星期后,由省教育厅专款建造的水塔在学校建成,不仅让师生们也让周围的百姓喝上了安全的水。

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现在团风县贾庙中学资教的程志华,在发现他所教的贫瘠的大山里的学生,因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存在许多情绪和行为的问题时,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他开始将“留守儿童”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把满腔爱心倾注给这些孩子,他让孩子们用他的手机和父母联系,帮他们洗被子、衣服,和他们交朋友。

他们就这样亲身经历着中国的现实,也唤起了他们改变现实的渴望和勇气。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的经历,让他们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促成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他们在收获自己人生的这份财富时,也塑造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新形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