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南 中部“腰杆”挺起来

2006-04-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龙军 我有话说

中部六省被喻为中国的“腰杆”,湖南又被喻为中部六省的“腰杆”。一向以“人文湘楚,山水湖南”自豪的湖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部崛起”两大新的机遇面前,活力迸发,财富涌流,正在逐步支撑起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伟大身躯。

绕过难点寻找亮点

湖南在中部

六省中,面积第一、人口第二、GDP和人均GDP第三,就全国而言,湖南经济社会水平处在中游位置。追赶多年,步履依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湖南长期陷于“背着包袱抓粮食,粮食增产背包袱”的不良循环中。时至今日,湖南城镇化率仍只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落实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认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全面部署,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完全可以转化为崛起发展的亮点。

思想上的“包袱”甩了,农业这个背负了多年的包袱就转化为湖南小康建设的财富。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湖南农业资源的潜在优势正壮大成现实优势。“十五”期间,湖南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粮食连年增产,2005年总产量达285亿公斤,且连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柑桔等十大优势产业带;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茁壮成长。“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1200万亩超级稻和向全国推广6000万亩超级稻产业工程的实施,湖南将对全国的粮食增产作出重要贡献。令人振奋的是,“产量高,质量不高;粮食多,销路不好”这个长期困扰湖南的尴尬境况,随着“金健”、“粒粒晶”、“盛湘”等一个个优质稻米企业和超级稻米品牌的崛起,有了历史性改变。从湘米不香到湘米畅销全国28个省市区,倔强的湖南人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正视差距迎头赶上

去年湖南人均GDP10366元,与全国的差距为3578元。中部其他省份加快发展的势头也相当强劲,湖南如不加快发展,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差距在哪儿?主要表现在工业上。到去年,湖南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34%,比全国低了7.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即使在中部也只排在第四位,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仅8家。早在“十五”期间,湖南就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并将“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

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10大行业成为湖南逐步从工业弱省迈向强省的希望。如今,以工程机械、交通设备、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4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湖南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形成品牌效应。

几年前,涟钢、湘钢、衡钢在全国同行还是很不起眼的“丑小鸭”,在兼并重组为华菱集团后,走专业化分工之路,实现错位竞争,一跃挺进全国八强,跨入世界钢铁产业前列。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湖南人变得自信了。他们不仅要做“天下粮仓”,还要通过工业园及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特点的现代工业化之路。

一点一线协调发展

京广铁路在湖南境内一路南下,如珍珠般串起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6个城市,形成了三湘大地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这一串珍珠中,由长沙、株洲、湘潭构成的“金三角”,成为湖南发展的“经济引擎”:GDP占全省14个市州总量的33.2%,地方财政收入占39.5%。但放眼全省,东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和邵阳等地区所属32个县市区,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1/5。该区域2003年的GDP只占全省的12%,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1/7,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3.5%。对此,湖南省委、省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一手抓“一点一线”,一手抓大湘西开发。

2004年,“湘西大开发”正式启动。计划5年内投资1140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达167个,湘西地区GDP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呈现迎头赶上趋势。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说,只有全省各市州全面协调发展,湖南的“腰杆”才会挺得更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