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2006-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一所体制全新的独立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近年来在珠三角高校群中的异军突起格外引人瞩目。吉林大学以及国内外高校名师学者和年富力强的“双师型”人才慕名而至;全国各地莘莘学子报考踊跃;校园文化迅速形成;珠海市华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战略投资家鼎力相助;珠三角地

区科研院所和境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加盟(或寻求科研合作,或委托技术开发,或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和第二课堂,或共同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学科,或直接注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订单)……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产生更高的期望和崭新的认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的?他们有何远大而雄伟的战略目标?记者最近走访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院长王源良教授。

校企合作珠联璧合

记者:1999年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300多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承担了全国高校中三分之一本科生的培养重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从无到有和发展壮大,曾被教育部检查组专家评价为国内独立学院规范化办学的典范。你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王源良:独立学院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对进一步解决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解决好社会需求和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撇开大家共同面临的天时地利和政策因素以外,我觉得,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最成功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吉林大学优质资源、办学体制灵活创新和社会力量投资到位,使我们实现了大学教育的管理者与社会上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投资家之间的珠联璧合。

记者:这种珠联璧合孕育了一个高等教育新生儿的诞生。

王源良:是这样的。人们评价独立学院一般都看重它具有的政府支持、名校办学和机制灵活这三大优势。其实,这些只是国家为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有利的政策平台,光有这些还不能办起一所真正的独立学院,因为它首先需要有资本的支撑和市场的哺育。我们作为身历其中的创办人觉得,在创业之初和建校阶段最能决定独立学院能否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恰恰是建校和办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因为对独立学院的一切资金需求,国家不投入,作为申办方的普通高等学校也不可能投入,独立学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开办和建设资金,要靠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或通过市场手段来筹措。

从我切身体会来看,创办独立学院,没有钱是绝对不成,光有钱也不见得成。我们在选择办学的合作方时着眼于三个条件:有眼力、有财力、有耐力。有眼力――投资决策者对办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和理性思考,对于大众需求高等教育、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地方支持高等教育的良好势头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有财力――具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结构相适应的投资能力;有耐力――把投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利国利民的长线投资,不是急于赚钱发财,而是以战略眼光看到其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谋求可持续发展。幸运的是,我们在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教授等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和磨合,终于和珠海鼎基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属下的珠海市华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共识,结成了校企联盟,向着创办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的共同目标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几年来,合作方已投入自有资金4亿元,已建成的20万平方米校舍和各种设施可满足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一切教学硬件建设都走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的前面,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校园建设。

记者:有的独立学院把名校的“牌子”与企业的“票子”之间的博弈看作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在你主持创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过程中,有过这种烦恼吗?

王源良:我们体验更多的是合作、建设和发展的快乐。其一,学院董事会的组成保证科学决策和健康发展。投资方主动提出在董事会加大高等学校著名学者和管理专家的比例,在9名董事会成员中,著名学者和有高校背景的教育管理专家就占了7位,投资方特请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教授参加董事会,董事会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先生作为独立董事。董事会在讨论学院办学思路定位、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支撑条件保障等重大决策时,从来不是甲、乙双方的关系,而是理念相同――高等教育首先是社会公德事业,要政府、学校、富人和家长共同承担责任;心心相印――让人民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受益;语言相通――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要协调发展;目标相向――把学院办成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董事会在今年年初讨论财务预决算方案时,不仅没有压缩投资计划,而且在教师科研资助、优秀学者引进、学生奖(助)学金等方面净增加了300多万元的投入。其二,签订协议书搭建合作舞台,通过学院章程演出精品。国家有一部好的宪法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学校有一个好的章程才能保证平稳运行。用“有钱”、“开明”、“大度”等模糊的定义搞不了依法办学,用“哥们”、“好说”、“搞掂”等酒桌语言更不可能形成良好机制。我们学院章程的主体思想是“亲兄弟明算账”,责权利非常明确。吉林大学通过董事会指导学院办学,根据教育部[2003]8号文件精神,在品牌效应、优质教学和管理资源、良好而严谨的校风学风等方面发挥支持和影响所用。投资公司通过董事会参与重大决策,在建设上,根据学院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在管理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干预学院具体运作;在人事上,不在学院安排一兵一将;在财务上,通过董事会审批年度预算和决算,由院长在预算内一支笔签批。

记者: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

王源良:这是建立在认同机制、诚信机制、互动机制、创新机制基础上的合作机制。作为院长,我现在一肩挑三担:申办方、投资方和学院方――广大师生员工。责任是压力也是激励,被信任既是外在荣誉也是内在约束。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制,也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地维护、发展、完善这样的机制。

立足特区办出特色

记者:珠海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而作为立足于特区的一所独立学院,在强化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服务于特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方面是否有一种更加强烈的自觉意识?

王源良:这个问题提得好。从我们的办学定位来看,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在立足特区、办出特色方面的不懈努力。吉林大学正在办“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珠海学院主要办“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我们目前设置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5大学科门类、21个本科专业,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同时,十分注重为珠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珠海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针对近年来在珠三角迅速崛起的IT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动漫、环境艺术、服装、会展、温泉旅游、高尔夫、物业管理等新兴产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精心设置相关专业或方向,主动送教育服务上门。比如,我们与珠海御温泉的专家合作编写出了国内第一套温泉旅游管理教材;学院每半年组织各系主任和教学、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等珠三角发达城市进行一轮深入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实际部门对人才类型、素质、能力、知识的具体要求;聘请吉林大学本部学者、实际部门高级技术和管理专家与珠海学院教授共同组成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商讨专业设置、审订培养方案、研究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优化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强化技能课,注重实践课;根据学院办学定位,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就业毕业生‘双证制’”;基础课以吉林大学本部教师为主,高年级学生分流培养,考研究生的学生集中精力准备选拔考试;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以人为本,贯彻“严格治理,灵活处理,讲清道理,重视心理”的精神,首先严肃考风考纪,允许学生申请补考,在专业选择上给学生两次选择机会,配备年级辅导员和班级班主任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对于兴办不久的独立学院,社会关注建设经费,母校关怀教育质量,家长关心就业状况,我们在鼓励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的同时,贯彻“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原则,从办学的第二年开始就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通过吉林大学校友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中心城市开设招生宣传、实习安排、就业指导和科技开发的工作窗口,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记者:高等教育与新兴产业的紧密结合,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的无缝隙对接,是否可以看作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最显著的办学特色?

王源良:这确实是我们最显著的特色,更是一所应用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培养特色概括为“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第一线――主要为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应用性――按需设置应用性专业,加强建设应用性课程,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高素质――在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接近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技能型――在专业技能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达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标准;零距离――尽力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过渡期,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很快能独立工作,经过短期专门培训后便可完全适应实际工作。

记者:人们都说,实习是高校与社会对接的桥梁,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举措?

王源良:目前,虽然我们的学生还都处于课程学习阶段,但我们在实习的问题上提前规划、提前准备。事实上,许多学生从大二开始已经扩大与社会接触面,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尝试和体验。学校已经在珠三角建立了40多个学生实习基地,及早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并在课堂内外进行各种情景模拟。按照专业实习和综合素质实习相结合、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实习中的学生自主性与指导考评相结合等思路,已经着手实施或筹备。

面对珠三角地区办学设施精良的香港大学群,办学传统深厚的广州大学群和开拓创新势头迅猛的珠海大学群,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形成自己鲜明的优势与特色,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实际的贡献,也才能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依托创新构建文化

记者:社会上许多人担心,新建大学即使硬件设施上去了,教学质量和文化底蕴也不行,而这又是办好一个大学重要的“软件”功力。请问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王源良:回顾几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体会是既要依托借鉴,又要开拓创新。各级管理层中、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实际经验丰富的人才来自吉林大学,我校所有的教授都诲人不倦地给本科生上课。为了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实行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增加案例课,加强实践课;严肃校风校纪,坚决防范、制止考试作弊行为,传承和发扬吉林大学的优良校风和严谨学风。同时,我们多次认真分析当今大学生和我校学生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背景、家庭背景,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素质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我校心理预警、心理激励、心理疏导和心理提升方面的工作已经初步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系列讲座、名师系列讲座,以及造制协会、读书协会、英语协会、彼岸文学社、先行旅游协会、舞蹈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及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迅速发展。

凝聚群贤办出品牌

记者:我们注意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这几年在强化办学特色的同时,正在不惜血本地吸引国内外各个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尤其是着力吸引那些既有高学历,又有大企业背景的“双师型”人才来校任教,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源良:在我们的董事会和院务委员会成员中有一句座右铭,叫做“抢占制高点”。它反映了我们对当前活跃在相关科技和教育领域里那些顶尖而紧缺人才资源的强烈渴求和永无止境的企盼。我们知道,支撑大学的首先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谁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学”的本事和胸怀,谁就能抓住抢占人才制高点的机遇。谁能给那些站立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前沿地带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大师级人物创造出诱人的干事创业平台,谁就能将大学的事业做大做强,直至办出一个响当当的大学品牌来。

记者:网罗众学、聚集名师并非易事,师资之于大学就像生命之于甘泉一样一日不可或缺。你们有何高明的举措?

王源良:与一般的传统大学比起来,我们有名校办学、政府支持和机制灵活等优势;而与其它独立学院比起来,我们又有资本实力雄厚、经文理工管学科齐全、率先融入欣欣向荣的珠三角产业与人才市场、学院发展空间广阔等独特魅力。比如,我们对引进的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热门学科专业带头人,一次性给予每人20万-50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从权、责、利上赋予他充分的办学和科研自主权;学院为一切有科研能力和愿望的教师争取国家、地方和大企业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课题经费;学院鼓励年轻教师在职继续深造,保障他们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学院积极支持全校师生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各种竞赛、竞技、联谊、交流和学术活动。目前我们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和主干课主讲教师占教师队伍的4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占60%。广大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相继完成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数字认证及加密技术在数字节目/游戏中的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技进步基金项目《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珠海市科技进步基金和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纵向和横向项目30多项。同时,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保证和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聘请曾在吉林大学相关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组成教学评估专家组,在学院内部建立了三级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将监控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级和资格任免直接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扎实地采取了全校公开课、观摩教学、青年教师培训等等措施。总之,吸引人才是一方面,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提升人才、培养人才更重要。从观念上树立有利的导向,从人际上建构有利的环境,从制度上创造有利的平台,从评价体系上形成有利的激励,从工作生活上提供有利的条件。我们的目标是建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衔接、业务精通、不断进取、团结和谐、开放互动的优化教师阵容。

记者:你们在办出品牌上有什么发展目标?

王源良:按照董事会的决策,我们将在今后10年的时间里基本达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品牌塑造的远大目标,这就是华南第一、全国一流,在某些特色学科或重点科技开发领域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并产生一些创新性教学、科研和管理成果。为此,我们确定了“两步走”的发展路线:“十一五”期间“保证质量上规模”,“十二五”期间“稳定规模上层次”。当然,这幅壮丽画卷还期待着更多的海内外英才和全国各地考生来和我们一起描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