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世界级“中国机床航母”

2006-04-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她曾经辉煌过。无数个共和国机床业的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台普通机床,第一台数控机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自动车床……建国以来,她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各类机床达70多万台。全国每10台机床就有一台来自这里,每5台数控机床就有一台在此产生。这就是沈阳机床集团――1995年,在对原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机床厂和沈阳第
三机床厂进行资产重组后建立起来的全国最大的机床制造集团。

她也曾经衰败过。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普通机床产能过剩,以及内部经营机制缺乏活力,在债务、冗员、企业办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这四座大山的重压下,沈阳机床集团陷入低谷,步履维艰,甚至濒临倒闭的边缘。

而今,她再度书写辉煌。2005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在2003年增长70%、2004年增长80%的基础上再次实现40%的高速增长,是五年前的7倍。在全球机床排位由2002年的第35位一举提升至去年的前10名。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困境中的东北老国企焕发生机,再续辉煌?沈阳机床集团用孜孜以求、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实践做出了最好的答案。

改革助推再创辉煌

2001年,沈阳机床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面对一个问题堆积如山、矛盾错综复杂的乱摊子,工科出身的董事长陈惠仁、总经理关锡友意识到一个浅显的物理原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改变沈阳机床多年一成不变的颓废状态,他们达成了共识:必须依靠改革的外力,让蕴藏在国企内部的强大能量得以释放!

当一些国企为摆脱困境还在盲人摸象般找出路、开药方时,沈阳机床大刀阔斧地实施了颠覆企业原有利益格局的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了干部铁交椅、工作铁饭碗、收入大锅饭的旧机制,建立起上岗靠竞争、提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新机制。通过一年多的整顿,集团干部员工人数和所属各分支机构均精简压缩一半以上;车间里,刚刚毕业几年的大学生给老职工当主管的现象屡见不鲜;员工间的收入差距多可达几倍之遥,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出来,沈阳机床“国企体制,民企机制”的赞誉在业界有口皆碑。

发展是企业成长的基石,而快速发展是实现飞跃的根本保证。为了在最短时间里看齐世界领先企业,沈阳机床提出要突出重围,实现跨越式前进。2003年,企业提出机床产销量要全面提速;2004年,着眼于结构调整,提出数控机床产销量和新产品研发双提速;2005年,提出产品要升级换代,从提高速度到提高素质。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全面升级:从原来杜绝扩张、单纯依靠挖潜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外延双增长;从原本固定在沈阳的本土经营变为跨地区、跨国域的全方位经营;从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传统产品经营延伸到打造“沈阳机床”的品牌经营。2004年9月,沈阳机床成功收购了有着140多年历史的德国老牌机床制造企业――希斯公司;年底,又重组了濒临倒闭的云南机床厂,并成功经营这两家企业。2005年,一度经营无望的云南机床各项经济指标均比上年增长500%以上。

“十五”期间,沈阳机床年均增速高达47%;产品市场覆盖全国,并出口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国内首位;其带有浓厚中国国企味道的品牌在全球机床行业拥有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成功的实践造就了科学先进的企业精神。通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一股与沈阳机床发展相伴相随的改革、创新、突破的旋律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自主创新实现飞跃

满怀成功与自豪感的沈阳机床并未丧失对全球机床业现状的准确判断:代表机床业发展趋势的数控机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才在我国兴起。虽然目前我国机床的产量和产值都成绩显著,但放到世界坐标系上,国内数控机床制造技术与国际顶尖企业还相差10年到15年的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市场。去年全国机床业500多亿元的销售产值有一半来自进口,而且全部都是高档数控机床。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沈阳机床的地域优势也将逐渐弱化。

更为重要的是,机床特别是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其水平高低和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关系国家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装备制造力量,国有机床企业责无旁贷。

面对严峻形势,沈阳机床的领导集体发出豪言壮语:到2007年,沈阳机床经济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150亿元,进入世界机床业前三强。尤其关键的是,在技术水平上,要用3年至5年的时间,追赶上与国外10年到15年的差距。

量的赶超固易拉近,质的飞跃却难以突破。尤其随着近几年我国机床业的发展加速,国际机床企业都把沈阳机床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开始在高端研发上实行技术封锁,以往技术引进吸收之路已越走越窄。摆在沈阳机床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整合全球各种优势资源,以更高定位、更大投入发力自主创新,铸就用中国装备武装的民族机床航母。

事实上,沈阳机床的技术研发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那时主要以技术的引进跟踪为主,通过合资合作进行技术能力储备。“十五”期间,沈阳机床将技术创新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自主集成创新的途径上,在国产数控装置的系统可重构性、分布式的运动控制和工艺的复合性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五年间共自主研发中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210多种,数控机床产销量超过1万台,产值数控化率达到52%;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在今年上海举行的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推出的26款数控机床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沈阳机床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创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国际化研发体系,形成以研发中心为轴心的,包括沈阳、昆明、德国“三大产业集群”在内的战略格局,深入研究数控机床领域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到2007年,研发8大系列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到2010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控机床研发中心。

“作为我国机床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我们有能力、有勇气担起把企业目标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的历史重任,在国家战略的大目标下,实现‘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的夙愿。”当有人对产品订单应接不暇的沈阳机床投入如此多的精力物力进行研发表示不解时,董事长陈惠仁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个老国企振兴民族工业发展的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