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听小康村的好故事

2006-04-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初春的东北还相当冷,风吹在身上硬硬的,有点疼。然而天气晴朗得地阔天高,金色的阳光普照着赤裸的黑土地,普照着动感的村庄,普照着冰封的白花花的河流,直把人的心内外都照得格外透亮。我们的汽车疾驰在玉带一样飘逸的高速公路上,一边听着吉林省人民政府张宝田副秘书长介绍情况――

从东西南北中来说,只有东北大平原可称是国家的大粮仓。这里的黑土地肥啊,恨不能撒下一把种子,庄稼就自己轰轰烈烈地往上长,到了秋天,拿着口袋往家里装吧。

话说得虽“张狂”,可粮食往家里可劲地拉,大屯小库满流满溢,却是千真万确。尤其吉林是玉米的高产大省,其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品质上好,天下有口皆碑。吉林的大豆也是中国主要产区之一,在国际上声名远扬。吉林特别著名的还有水稻,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大米好吃,为什么?一年只一熟嘛,不仅生长周期长,光照充足,而且肥沃的黑土地把它的生命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去,世间万物,能量守衡,生命乃天地自然之间的统一体,高质量的生命,流动到哪里都是精华。

“既然如此,那吉林省怎么多年来都、都……”听到这里,我脑子一热,冲口问道。话说到一半,忽然觉得尴尬,僵在那里了。寻思了半天,才找到一个和缓的句子:“……吉林的经济形势,为什么总不能走到全国前面去呢?”

主人们也尴尬了。顿了有半分钟,才有人讪笑着说:“是啊,这正是党中央在考虑的问题。你和党中央想到一起了呀。”

玩笑把尴尬遮掩过去了,但它遮掩不掉话题里的沉重。是啊,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中国南方发达地区向着小康、中康大踏步行进的时候,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其农业生产和经营还在粗放中徘徊,农民的生活条件与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因为种粮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尤为突出,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60元,而吉林省却只增加了144元,尚比不过西北或西南诸省,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这几年来,吉林省上上下下都在摸索和实践,寻找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其中一项,就是由省财政支持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

所谓小康示范村,用文件上的话说,就是“以村(屯)为突破口,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线,以支持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产业项目为重点,探索一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全社会齐抓共建,面向小康,定位示范,力求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路子”。直接用老百姓的话更形象生动:“小康示范村哪,就是俺们吉林的华西村,家家户户共同富裕,住洋房,开小车都不是梦,全村老少爷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我们这回就是来看小康示范村的。

这生活一好,人也都变好了

德惠市我是第一次来,也是第一次才听说它的名字,原以为是它太小了的缘故。可是一旦进入德惠境内,我立刻发现自己错了。大片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晴空下,太阳的光芒变成一块金色的大披纱,覆盖在它黑亮亮的身躯上。大约走了半个时辰,金纱突然被掀起一角,我看见远处的田野上,出现了一排排红顶、蓝顶的白房子,像一朵朵美丽的大蘑菇,绽放在清风中――小康示范村到了。

整个八家子村不大,顾名思义也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建村时只有8户人家,现在也只有66户,238口人。“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家家一幢红钢瓦盖顶的白色平房,坐北朝南,积木似的整齐排列。有两室或三室,附带和城里一样的带燃气和自来水的厨房,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还配置(或称预留)了一间车库,总共120―140平方米左右。南窗后面,每家一块小园子,互相之间用铁栅栏隔开,显然是种菜养花的“自留地”。旁边角落里,还有一个木板搭成的小窝棚,放个农具什么的。一位老乡告诉我们,每幢房屋大约是4万元左右,首付百分之十,其他贷款逐年还清。

“那你们家的年收入能有多少呢?”

“俺家没吃闲饭的,四口人都干活。俺老俩在村里养殖场,小子、闺女在长春那疙瘩打工。去年的收入有4万来块钱吧。”

村里的道路是水泥预制板的,和城里一样白花花的,走来走去皮鞋不沾土。村子中央,设有一文化广场,两排花枝型的灯柱环绕着一个巨型雕塑,造型是彩带环绕着一把金钥匙,标名“希望”。广场上还安置了一排五颜六色的健身器械,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再往前走,是一座可以称得上宏伟的四层大楼,主体部分是后现代建筑风格的玻璃钢外墙,两翼带起呈水平线往外伸展的黄色砖楼,就像一只神采飞扬的大凤凰,这是村小学和农民培训中心――真够“派”的!

看不到鸡鸭鹅猪,只看到几条狗,大的像威猛的藏獒,铁链拴在自家的院子里;小的竟然是一只京叭儿,跟在一个身材娇小的农妇身后,嗲嗲地踱着步子。我问:“鸡呢?猪呢?”答曰:“都在村东头,集中养起来了。”

我们就来到一片蓝钢瓦顶、白山墙的房舍前,原来,这就是饲养场,号称“牧业小区”。随便走进一间,蓦地吓了一跳,两旁全是一头挨一头的花色大牛,排成刀兵一样的长阵,据说它们全是为某肉食加工厂饲养的肉牛,有的一天就能长三四斤肉,是村里的聚宝盆。从中间走过还真有点心惊肉跳的,生怕它们突然犯起牛脾气。

村子西头,单独耸立着一个高高的黄色圆体建筑物,外形酷似粮垛。主人介绍说这是秸秆燃气储气罐,全村家家户户做饭全靠它。在不远处有一间平房,进去一看,里面正是生产秸秆燃气的设备,只见它像一头温顺的大象,悄没声儿地张着大嘴巴,把一大堆苞米棒子核儿慢慢吞吃进去,经过机器胃的消化(燃烧)转化成气体,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储气罐里。这样一头“大象”才15万元,所生产的燃气和煤气、天然气一样好使,价格只是其一半,又干净又省劲,老乡们再不用天寒地冻地满世界拾草打柴,回家烟熏火燎地烧大柴锅了。

这一切,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不停地想:这可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哪儿还是我们印象中一贫二土三落后的农村旧貌啊!

而最让我兴奋的,还莫过于在村办公室里,看到了两排书架。记得新加坡富裕起来以后,有一次李光耀总理视察居民家庭,曾叹息他们家里没有书架。而在眼前的这两排书架上,满满排列着书和杂志,多数是《北方水稻种植》、《养兔七法》、《大棚蔬菜》等农业技术用书,还有《太极拳》、《家庭药箱》等健身保健之类,在最上排,竟然还有一本《英语托福考试问答》。全部书刊都不是新的,有的甚至已经卷了边,黑糊糊的,显然是经过了许多双手的翻动,并不是摆给外人看的。

年轻的书记见我摸摸这本书,又翻翻那本杂志,走过来说:“俺们小康示范村建起来以后,居住环境一改善,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没事闲逛的,打架闹事的,迷信赌博的,都纷纷转变了,变成忙着学文化学科技,努力致富。这生活一好,人也都变好了。”

这位书记穿着一件夹克衫,看起来就是个有文化水平的精干人。他以简洁的话语向我们介绍情况:目前,俺村已建立了住宅、水泥路、电话、有线电视、供电、苗圃、育肥牛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等14个项目。还组织成立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统一经营,社员年终以股分红。由于从事农业的劳力仅占总数的5.5%,就把另外那94.5%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从事二三产或是外出打工。去年的经济效益不错,大伙分的都不少,人均将近6000元吧,比3年前没建小康示范村时增长了89%。

我的心一动:哎哟,这不又是一个“合”字了吗?从解放初期斗地主,将土地分给农民肇始,后历经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今天又“合”了起来,真是应了“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老话。分亦顺势,合亦应时,从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壮大,进步。至于何时分,何时合,则是英雄造时势,势之所推,势之使然――这个“势”,就是社会发展规律,或曰社会发展到了那个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局面。

农民满意不满意是根本标准

下午,我们又看了另一个全部是朝鲜族居民的小康村――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小康示范村。

又是“孤店子”,又是“大荒地”,这地名多凶险、多悲凉啊,可是今天,它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也是一朵朵美丽的“大蘑菇”开放在蓝天白云之间,所不同的,红钢瓦顶不是歇山式的“人”字型结构,而是朝鲜族特有的“宝字盖”式。一推门,朝鲜族气息迎面而来,进屋就脱鞋,上炕。男主人60多岁,笑模笑样,说的是挺标准的普通话。

这个村比前面那个还要富裕些,除了3户农民种水稻(包括稻田养鸭),还有四五十位中老年人从事肉鸡养殖外,其余二百多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多数在韩国从事餐饮、加工业等,年收入一般都在六七万元以上。当地的汉族干部评价说:“人家朝鲜族人活泼、善良,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敢闯敢干,几年来依靠劳务输出,已走上了真正的小康之路。”

这个昔日又“孤”又“荒”的小村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村里竟设有一个“出国劳务报名培训中心”,首先是帮助出国农民学习技能,提高素质,其次才是牵线搭桥――这大概是全中国级别最低的一个劳务输出机构了,但确实可称为小康致富路上的加油站。

张宝田副秘书长不是吉林人,也不是东北人,甚至连北方人都不是,而是远在天边的福建人。这位财经专业出身的知识型干部,是从中央农业部下到这里来工作的,仅仅一年多,已经把吉林全省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情况摸得门儿清。中央部门的工作经历使他的思路开阔而敏锐,对吉林省财政支持建设小康示范村的做法,采取了竭力支持的态度。

为什么?他说:“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而财政支持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就是谋划着怎么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一个尝试。”

过去,国家资金对农村的投入本来就有限,平均分配使用,更使得这些钱有点像打水漂,一个个小石子打过去,顶多溅起几个涟漪。加上行政部门多,什么农业局、机械局、水利局、电力局、卫生局、文化局等七七八八分而用之,这样,尽管年年投入,尽管每个村镇也都能陆陆续续分到几万、几十万元,可是方方面面几口就吃掉了,该上的项目还是上不了,该做的事几十年也做不起来。现在,由省财政统领,按照“重点支持一批发达村,择优拉动一批贫困村,再扶持一批中等村”的整体布局,在全省41个县中,集中资金投入,建起了45个小康示范村。经过3年多的实践,把每一个都搞成功了,不仅使村民们住上了和城里一样的“居民小区”,更重要的是把他们送上了增收致富的良性经济运行轨道,农民们不但再不需要国家投钱,还能够像地震波一样向周边村庄渗透,把富裕的地盘越扩越大。吉林省已经决定,到2010年,在全省建成800个左右小康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0%,再通过它们,拉起全省农业的新潮头。

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言,讲的也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个过程,哲学上的定义就叫“发展”。

“那么,你们对每个小康村的投资是多少呢?”

“要看具体情况。像八家子村,总投资是3348万元。大荒地村接近1106万。”

“这么多啊!”我惊呼起来。“不是说吉林省的财政不是特别富裕吗?你们哪儿来这么多钱啊?”

省财政厅农业处的王培伦会计师一笑:单靠吃国家财政,当然不可能啦。我们的口号是“自己的梦自己圆”,实施了“十个一点工程”,即:一国家争取一点,二省里扶持一点,三市里安排一点,四县里给一点,五乡镇集一点,六村里投一点,七群众出一点,八部门筹一点,九银行贷一点,十社会引一点。就这么“十方共伸手,资金就都有”了嘛。

张宝田副秘书长接过来说:“办法反正都是人想出来的。截止到2005年底,我们省财政支持小康示范村工程的建设资金,总投入是6个多亿,其中各级财政的投入占其24.8%。这也可以叫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吧。不管怎么说,这回投下去的资金没打水漂,而是实实在在收获了45个小康村。”

“农民们的反应怎么样?”

“都来争。2005年,45个小康村,农民人均收入3883元,比没建小康村的2002年增加了96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19元。”

“有没有不同意见呢?比如统一建村,合作经营,这都触及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没有思想顾虑或思想反复吗?”

“这些我们事先都考虑到了。所以在工程组织实施中,第一就是坚持求真务实,把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规划设计时,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是为农民办好事而不是为自己涂脂抹粉,把这项工程真正建在农民群众的心里头。”

“比如,临江市黑松村,全村共有296户,甜玉米种植和加工是这个村的龙头产业。在黑松富民甜玉米保鲜加工厂的带动下,从2004年开始,以村民自愿的形式,采取土地入股、出资入股、管理分红等形式进行土地有序流转,共种植甜玉米3000亩。现在,全村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加协会、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仅通过甜玉米一项,带动全村户均增收1200元。”

我努力“张”大耳朵,欣喜地听着这些来自小康村的好故事。不,这也是来自吉林――东北――中国大地上的最新信息。这也是丙戌年在中国上空响起的春雷!

来到吉林之后,我觉得就像得到了一件宝贝,再也舍不得撒手了:长春市的大气磅礴让我念念不忘,“吉林乌拉”(吉林市旧名“吉林乌拉”)的诗意令我怦然心动,通化市的葡萄酒芳名远扬,还有早已在教科书中成为老朋友的四平市、辽源市、延吉市、图们市、浑江市……这回,又新认识了小康示范村的乡亲们,心里竟然有了一份情感牵挂,衷心期望那些美丽的“大蘑菇”越开越灿烂,开得满天遍地。

苇沙河养育着岸边的村民,也为城里人提供了旅游的好去处。吉林省临江市苇沙河小康示范村1416名村民靠它脱贫致富。

长白县朝鲜族果园小康示范村的葡萄又丰收了。通过小康村示范工程建设,如今这个村正在向精品度假村和全国一流的小康示范村迈进。

洮南市翻身村农民招商新建了金都辣椒公司和辣椒生产基地,全村人均收入近8000元,农民靠劳动翻了身,正一心一意奔小康。

安图县红旗小康村农民靠养鹿种参和民族风情旅游脱贫,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队,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