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门“新农民”致富新门道

2006-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俞煜华 张咏梅 我有话说

时下在江苏省海门市农村,越来越多的“新农民”告别传统耕作模式,走上全新的增收致富之路。

农民喜欢“上网取经”

在树勋镇富民村,“今天看过农业信息网了吗”成为村民中的流行问候语。50开外的卞汉兵说:“我的3亩万元杭椒田就是网络送的宝贝。”2005年初,卞汉兵种植大棚

蔬菜,那些常规品种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收益不好。当年,村里有了电脑培训点,他学会了上网,经常查阅农业信息,并看中收益大的杭椒,试种了3亩。同年冬季,杭椒上市,在南京、上海等城市供不应求。

网络已经成了海门农村一些科技型农民获取信息和开展业务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涌现出像卞汉兵这样的“数字农民”近万名。

海门积极打通信息不畅这个制约农民致富的瓶颈,除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为农民服务,还开办了政务网、农业信息网等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为解决农民上网技术难题,该市免费举办电脑培训班,积极引导农民“网上营销”,实现农经信息进村入户。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网上销售农产品数量超过4万吨,网上销售额达1.2亿元。

农技咨询师月薪一千二

今年2月,常乐镇常中村老农黄佳民从通州忠义镇领到了他的第11笔工资,尝到技术输出的甜头。原来,去年4月,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黄佳民被忠义镇聘为专职农技咨询师,专门向农户传授西甜瓜种植的经验,每月工资为1200元。

农民也能凭着技术拿工资,这让很多乡亲不再埋头种地,而是抬头学技术。海门市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充分发挥农干校的职能作用,携手构建市乡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并结合“绿色证书”培训以及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出一大批“鱼专家”、“蟹状元”、“虾博士”。

从2004年8月起,海门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让一批在农村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和带领农民致富的典型真正得到认可,首批2470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预计明年还将有3000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

“农事钟点工”服务获双赢

这阵子,临江镇希圣村的盛汉新等30位村民每天都在同村的周志良家忙碌,搬花生、拣花生籽……在希圣村,专职从事“农事钟点工”服务的有500多人。

如今,海门农村中遇到生产、生活中忙不过来的事,农民争相聘请“农事钟点工”帮忙。这些专职从事农事服务的主要是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老把式,他们发挥自身特长,组织农事服务队专门为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提供有偿服务,实现双赢。村党支书许成忠算了一笔账:“村里有13个农业大户销售花生籽,多的每年销售1万多吨,少的也有几千吨,每户纯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多则达到10多万元。农事钟点工们多的收入1万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