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新的视角审视国际产业转移

2006-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汤山文 我有话说

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之际,国际与国内的市场竞争、产业竞争日益融合为一体,而且越来越趋向白热化。在这种新的态势下,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运营高地,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之间,都出现了跨国公司及其产业持续加快转移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和

产业革命形成的发展张力,借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产生的外生推力和内生拉力,全面推动新兴产业全面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产业转移,一般来说,就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国际产业转移既受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宏观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取决于跨国企业的空间扩张战略要求,以及产业类型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呈现着如下特征和趋势。

1、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边际产业为“领头雁”,快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产业转移,转出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递次展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初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产业,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同时在其国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加工装配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被移入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均在不断扩大,而且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本世纪以来,属于知识服务业范畴的软件设计、创意设计等,也出现了转移扩散的趋势。因此,过去那种单一地、传统地按照技术等级形成的全球产业地域分工格局开始破冰。

2、随着转移层次的不断高端化,由过去单纯的制造业转移扩展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区位中心转移,最后形成涵盖产供销等全部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组团型转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企业为了不断满足经济活动区位分散化、以更低成本投向各地市场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调配各种资源,开始将制造环节以外的研发、创意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转移到像中国这样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经济体。

3、以往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往往根据产业链的价值差异,实行价值链拆分和产业空间分割式的转移,基本保留着“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而当进入像中国这样人口规模与市场规模巨大的新兴经济体时,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大公司逐渐改变策略,渐次将其以知识为基础的“头脑产业”移入,以便一方面更好地利用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更方便地贴近巨大的顾客群体,获取更多利润。

后发国家和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客观上具有诸多积极意义。首先,大规模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极大地增加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机会,扩大产品产出量、市场份额与利润总额,同时为关联产业的兴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创造发展条件。其次,产业转移不会单纯是旧设备或资金的简单流入,往往伴随着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商业模式的扩散,因而客观上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劳动效率,让后发国家和地区有了仿效、学习的榜样。后发国家可通过确立长期目标,利用产业移入的外部推力促进内生变量的优化组合,同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环节,融入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过程之中。

我国在一些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严重缺乏。尤其是在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还受制于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我国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中很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领。因此,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导向和动态的全球经济体中,我国如何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相关、相同性质的企业往往选择同一地区或相邻区域集中,形成“产业群”,以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增加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并形成产业链体系。我国要充分利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集群效应”及其“溢出”,尤其要进一步把握住新一轮知识服务业、创意产业国际转移的战略机遇,迅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群体性突破态势”,彻底改变落后和被动的局面。否则,落后和不利的局面将可能成为枷锁,而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可能就会长时间落在后面无法超前。

我们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统筹、协调的原则,一方面巩固和优化对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同时千方百计加大力度移入并发展核心知识产业。在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协调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要努力实现既为所用、又发挥所长的优势目标,力争不受制于“中心―外围”模式,尽快摆脱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所处的“外围”地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