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后一个走出雷场的人

2006-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万元 赵建华 黄建华 我有话说

雷场即生死线。走进雷场,命悬一线。扫雷,体现的是技术,考验的是忠诚。

20年行走生死线,100余次排除重大险情,1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陈代荣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争第一,走最后

在雷场,陈代荣总爱争先:每次上雷场,他总是走在最前面;每次作业,第一枚地雷总是由他来排;每次遇到险情,他总是第一个往前冲。

云南边境雷场面积大,雷种多,布设密,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而一个叫八布的雷场,布雷时间长,雷种多,地形复杂,是云南边境雷场一块最难啃的“骨头”。陈代荣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带着官兵仅用一个月就圆满完成本来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扫雷任务。

厄立特里亚塞坝村附近的2号雷场,埋有数以万计的地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死亡地带”。厄方扫雷队员因害怕不敢进雷场。为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陈代荣微笑着第一个踏进这片“死亡地带”,并成功扫除第一枚地雷。陈代荣用行动感召着扫雷官兵。不到两个月,他就带领中国扫雷官兵和30名厄方扫雷队员,圆满完成这片近5万平方米雷场的扫雷任务,且无一人员伤亡。

2005年底,在泰国芭嘎村附近的雷场,泰方学员散亚目发现一枚设有诡计装置的防步兵地雷,危险性很大。陈代荣挡住准备前去排除的我方专家张正家:“是诡计雷,让我来。”他命令所有人退出到安全地域后,自己才动手排雷……20年来,陈代荣1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00余次排除重大险情。他亲手排除的大多是危险性大的“险情雷”和“诡计雷”。

其实,陈代荣也不总是爱争第一,有时他也抢最后。不过,他抢后的方式始终如一:最后一个走出雷场。

异国雷场展风采

陈代荣是我军参加援外扫雷次数最多、排雷数量最多、培训外军学员最多的人。他组织实施的扫雷,与其它国际组织和商业扫雷公司相比,扫雷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安全系数大;所带的扫雷队伍至今无一人伤亡,被国际同行叹为“奇迹”。

2006年3月31日,陈代荣率队出征异国雷场。这是联合国首次邀请中国军人执行维和扫雷任务。一个月前,联合国维和考察团到陈代荣所在的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考察。对陈代荣指挥的扫雷作业,考察团团长夏尔马为之叹服:“有陈中校这么棒的专家,中国军人一定能出色完成扫雷任务!”

此前,陈代荣曾三次走出国门,执行教学指导扫雷任务。

2002年9月在非洲厄立特里亚,面对联合国维和扫雷部队和众多西方商业扫雷公司的竞争,陈代荣和他的战友们凭着娴熟过硬的扫雷技术快速地推进。他们的作业受到厄方一致好评。

2002年12月9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一些国外扫雷部门等机构专门组织人员到陈代荣所在扫雷场参观见学。200多平方米雷区的地雷,陈代荣和6名战友,仅仅2小时就一扫而光,并顺利通过参观团的验收。

2005年9月,陈代荣参加援助泰国的扫雷行动。在一次分割雷带时,一名曾多次参加排雷并接受过美军扫雷培训的泰方学员十分自信地说:“依我的经验判断,这里肯定没有地雷。”说完,他一步跨进雷区,准备进入下一个目标区。陈代荣及时拽回这名学员,操起探雷器开始搜排。不到10分钟,陈代荣就发现并成功排除一枚跳雷,那名泰国学员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去,泰国某地组织扫雷时常出现遗漏现象,对此大家十分头痛,但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陈代荣提出“门型框标示搜排法”,有效解决了排雷过程中的“漏雷”难题。陈代荣还总结出“焚烧毁雷法”、“单兵排雷六法”等26种产学方法和扫雷手段,提高了扫雷效能。

“多教一名合格学员,就等于多展示一份中国军人爱好和平的诚意”!在援外教学扫雷中,陈代荣始终这样要求自己。他提出的一整套被称作“中国培训模式”的作法:“室内理论教学,室外仿真雷场教学,实地雷场示范、指导教学”等,行之有效;他所培训的150名外国学员,经考核90%达到优良水平,得到受援国高度赞扬。

军人为和平而生

陈代荣与地雷打交道20年,从不言苦,也不言悔。他说:“军人为和平而生。只要能驱散雷场阴霾,我死而无憾。”

2005年9月,陈代荣第三次主动请缨,参加我军援助泰国扫雷专家组赴泰国执行教学指导扫雷行动。

陈代荣坦言:每次踏进雷场,就好似与死神对话,心总是吊到噪子眼上,直到带着扫雷队员安全地走出雷场,悬着的心才能放下。由于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他患上了声响敏感症和睡眠不好的“职业病”。因为经常用手指抠地雷,陈代荣手上的指甲掉了5个,手指也严重变形。一位将军与他握手时动情地说:“握着你粗糙变形的手指,就知道你是名合格的扫雷兵。”

1991年,由于执行特殊任务,陈代荣的父亲从病重到离开人世,他始终没能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陈代荣的母亲因患脑梗瘫痪在床多年,一向孝顺父母的陈代荣,只能将母亲托付给哥哥照顾,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寄回家,以表孝心。

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陈代荣练就一双辨雷的“慧眼”、排雷的“巧手”。无论什么样的地雷,只要一到他手中,就能一口说出雷种、性能和特点;无论是多么难排的地雷,只要他到场准能手到擒来……这些年来,他结合扫雷作业的特点,先后研制出“多功能扫雷耙”、“扫雷撬”、“扫雷钩”、“球型扫雷锚”等6种造价低、安全、实用的扫雷器材,使扫雷告别了高耗、低效、伤亡大等传统作业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扫雷速度。陈代荣还积极参与扫雷装备研制、改进和论证。他提出创新性建议100余条,90%的被相关部门采纳。

(摄影:邓忠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