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产电影,如何让我更爱你

2006-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倩 我有话说

“我的学生们、孩子们,你们非常可爱。在这里,我看到了你们对中国电影的一份热忱、一份情感、一份期待。”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面对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们,感慨不已。

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以及20多个省市的上百所高校设立了分会场、共举办70多部中外电影展、22场影片见面会、6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大学生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实现了与电影的互动,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青春的激情给电影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给中国电影人带来新的思考与发现。W:\光明日报刊头\kt_wh文化\.jpg

“冷”题材也能创出热效应

“谁说我们大学生只爱看好莱坞大片、日韩的青春片、法国的文艺片等等离我们现实较远的非国产片?只要是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让我们有所回味的电影,我们就爱看。”北京大学一位姓周的学生每周都会看上1~2部电影,对于大学生日渐冷落国产片的看法,他并不赞同。本届电影节,集中放映了30多部参评国产影片,让许多和周同学一样喜爱电影的学生对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网络少年》是一部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网络、尊重他人的教育题材影片,这类影片在放映之前被大学生想当然的理解成是煽情加说教的,可很多学生看了之后都很有共鸣。复旦大学学生邓琳认为影片成功之处在于:“导演在创作中蹲下了身子,开始平等地和孩子对话,演员的表演也十分自然,情节设置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但又出乎意料之外,于是整部影片就让人感觉很真实也很现代。”

农民工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社会热点,但展现他们生存状态的影片却不多,此次电影节上的《泥鳅也是鱼》和《借钱》两部反映农民工的影片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东北财经大学的迪迪在留言本上写到:“很庆幸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我看到了这样一部片子。倪萍演活了一个从农村来大城市打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人。”

《天狗》是一部环保题材电影,却成为了口味挑剔、眼界开阔、青春时尚的大学生们谈论最多的影片,许多学生感叹“被震撼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一直难忘影片中狗子带秧子在林子里看树的细节:“每棵树都有他起的名字,每棵树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就像狗子一家的亲人一样,那种美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我记忆深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张宏森副局长说:“这种能让我们感动、振奋和觉悟的感情在中国的电影银幕上可能有些久违了。这样一部关注现实,充满理性和个性的农村题材电影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也给了我们在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信心。”

本届电影节中,《静静的嘛呢石》、《阿娜依》、《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等一系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改变了过去汉族导演包打天下的局面,万玛才旦,丑丑等导演对本民族特质恰到好处地把握赢得了学生们的好评。一名电影学院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做为一部淡化情节、凸显状态的短片,《静静的嘛呢石》非常巧妙地截取了特定时空状态下的某个生活断面。而原创班底+藏区风光+民俗+喇嘛的神秘生活+质朴的情感,共同成就了这部真诚的电影。”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周星教授说:“少数民族电影题材是我国电影创作的一个拓展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山水风貌固然都是十分丰厚的资源,但像《静静的嘛呢石》这样深入民族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我也高兴地看到,这些充满着深厚内涵的电影也同样为我们的大学生所喜欢和欣赏。”

在交锋中更能增进沟通

凡是和大学生们接触过的电影人都会感叹大学生们的开阔视野和思辨能力。学生们看《无穷动》,会和导演宁瀛谈论女权主义;看《女人,女人》,会质疑演员的选择;看《一轮明月》,会直言情节是否偏于平淡;看《吐鲁番情歌》,关心票房收效如何;看《绿草地》,会询问对原作的改编;看《芳香之旅》,会发掘片名意义何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大学生们开始了解电影创作中的不易之处和用意所在,也让电影人有了解现代观众口味和心理变化的机会,有了新的收获和发现。

《如果・爱》的导演陈可辛说自己的影片都被业内人士称作是拍给“老”一点的、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看的,没有想到会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据他了解不全是由于明星大腕或是歌舞片的外在形式,而是大学生也能感知到影片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他认为大学生们是往后电影口味的决定主力,因而十分珍惜这次和大学生沟通的机会。

在大家对《天狗》一致叫好的时候,一名学生在座谈会上直率地对剧组人员说:“我不大喜欢这个片子,我也是从农村来,我在屏幕上看到的农民是可怜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可以贫穷,但不可怜?”制片人肖峰回答到:“农民形象的问题很复杂,这不是一个角度就可以说明的,过去影视界有不好的地方,就是用一些概念去套现在所看到的东西,这不就把生活中和艺术中最活生生的现象给固化了吗?”这番话赢得了在场人的热烈掌声。“为什么要老拿一个形象来代表一种群体,要涵盖很多,出现一个农民就要代表十几亿农民的形象呢?我们一直在反思电影创作的模式化和单一化,然而这种模式化却影响了学生们评价影片的视角,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啊!”老演员刘子枫谈到这些稍稍有些激动。

许多学生在和剧组人员交流之后说,他们发现许多导演和演员在创作时对现实的深入远远比他们从影片中看到的要多,“他们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和学习。有些选材很好的影片,尽管存在着一些限制和一些不足,却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潜力和后劲。”

多种声音为了同一种期待

一场场的电影展映和见面会拉近了大学生和电影人的距离,以“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则搭建起了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业的桥梁。在一场又一场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电影局的领导、20多位影视专家和学者、8部影片主创人员和大学生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传统、风格和价值;探讨着怎样的现实表现才能感动观众,深入问题实质;探讨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提出中国电影需要丰富的表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如何在表现中国人当下生活、个体精神、自由空间、和谐社会等问题上取得突破,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电影结构、产品结构里面一个最最主体,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很欣赏《我们俩》、《证书》、《租期》的导演在表现现实的时候那种特别冷静客观的态度,比如他们用一种非常的智慧和诙谐特别关注边缘的,小人物的情感,使电影具有一种真实感。用观众的话来说,就是看起来不是那么假。”博士生许航从一个小切口来理解现实主义影片创作的真实感,代表了学生们朴素真诚的观点。

大学生们对中国电影的关心是多方面的。有学生问马俪文导演:“我觉得您的电影很好,但是听说在几个城市是零拷贝,电影的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这种矛盾怎样调节呢?”还有学生问:“这些电影怎么进入流通渠道,怎么让更多观众看到它,来实现其终极价值呢?”张宏森副局长则向大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三个困难:电影院和银幕数量少,票价高,电视剧业高度发达成为“免费的电影”,电影制作与营销脱节难以进入市场。大学生们听后表示:原先只会抱怨进影院成了“贵族消费”,盗版市场太猖獗,国产大片商业化太重,小制作影片又难以推广。现在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所在,听到张局长提到的各种对策和努力,让大学生们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充满了期待。

培养大学生们成为电影业的消费主力和欣赏主力,通过他们再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群从而推动电影的普及,这是举办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之一。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电影节观赏到了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影片,意识到了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意义所在,他们将和各方力量一起,共同推动国产电影的全面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