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铜陵现象”三问

2006-05-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安徽铜陵,一个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声名鹊起的城市。一段时间以来,铜陵“义务教育无择校”的新闻报道成为各种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热点,被“择校风”所困扰的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去解读“铜陵现象”。

“如果一定要说铜陵有什么经验,那就是我们一直按照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并没有更多的发明创造。”记

者到铜陵采访,市教育局局长金燕的开场白就是这样简单。为什么别处屡禁不止的“择校风”会在铜陵得到有效遏制?为什么一样的法律法规在铜陵就能有效落实……带着一个个问号,记者在铜陵寻找着答案。

一问:铜陵的孩子为什么不择校

“铜陵的孩子为什么不择校?”去年12月,教育部专家到铜陵检查评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街随机询问,铜陵人的回答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区别就在离家远近上。”记者在远离市中心15公里的铜陵五中采访,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胡小平是照相馆的老板,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原来也有给孩子择校的念头,但各个学校一比较,发现五中不仅不比市中心的学校差,而且在管理上、在艺术教育上还有自己的特色。

铜陵,顾名思义一是产铜二是多山。缘矿建镇的城市结构和特殊地貌,使这个只有70多万人口的城市中小学校布局战线长、布点多、规模小。10年前,铜陵的多数学校条件较差,少数城区优质学校人满为患,“择校风”同样盛行。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学习,家长们不惜出高价,不惜求亲戚、托朋友,甚至出现了为孩子择校而上访、以自杀相威胁的极端情况。“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无可厚非,刹住择校风的关键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对愈演愈烈、禁而不止的择校浪潮,铜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自己,并把工作重心放在均衡发展上。

正是从那时开始,铜陵开始“双箭”齐发直取择校风的“靶心”。“第一箭”是调整学校布局;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铜陵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裕,为了使有限的资源用得其所,铜陵结合城市区划调整和城区改造,通过老校拍卖、资源置换、开发配套和转项投入多种渠道,撤并了100多所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了22所学校,在满足学区学生在规定服务半径内就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第二箭”是建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法则”;在铜陵,教育经费安排、基建立项、设备添置、编制调整……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薄弱学校优先。

10年的优先使全市教育附加的75%用在了薄弱学校建设上,换来的是市区每一所中学都有标准的实验楼和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小学各类器材配置达到省I类标准,全面实现“校校通”并达到13:1的人机比。

二问:铜陵是怎样配置教育资源的

高楼盖起来、跑道铺起来、电脑用起来……用金燕局长的话说“完善基础设施是解决家长‘眼球’的问题”。但是,如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仅仅依靠硬件,那么许多财力雄厚的城市岂不是早就没有了“择校风”。显然,义务教育的资源要素还有很多。那么,铜陵到底是怎样配置教育资源的呢?

在铜陵,除了投入上坚持实行“均衡法则”以外,教育主管部门在校长、师资、生源等资源要素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铜陵教育系统有一条铁律:好校长向下派。在五中、九中、十二中和金口岭小学、官塘学校等过去有名的薄弱学校、边远学校,10年来的历任校长,不是来自教育局的业务科室,就是来自传统的名校。对于在岗的校长,市里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充电提高,从10年前开始,铜陵就开始选派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挂职,学习管理办法和办学理念,被当时的国家教委誉为“铜陵模式”。

铜陵十二中处于过去的城乡结合部,1996年新学期只有86名学生,7亩多地的校园里竟然可以抓到黄鳝;现在不仅校园扩大到25亩,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多,学校已有28个班、1700多名在校学生。人们在以此为例印证均衡发展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校长钟士标是1996年离开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岗位履任的,而且还到上海挂职,师从以“成功教育”闻名的教育专家刘京海。

择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择师”,因此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均衡”。为了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铜陵在均衡发展之初采取的方法是“借火生炉”:把传统名校里的一部分名师,调到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工作,既用名师之名引领一部分生源合理转移,又用名师之实引领调入学校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生进校任教,铜陵在“逢进必考”时,采取每人只允许填报一个学校志愿的办法,增加中心学校的“风险指数”,提高边远学校、新建学校的“保险系数”,吸引优秀毕业生,从而保证师资配置不欠新账。

三问:铜陵用什么来保证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在铜陵采访,听到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词语――国家义务教育法规法律的规定内容。同样的条文,在其他许多城市并没有刹住“择校风”,铜陵却做到了令行禁止。铜陵用什么来保证均衡发展的呢?

教育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义务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决定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要素是党委、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10年前,铜陵响亮地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诠释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公平教育理念。而事关人人的教育能否公平,光靠嘴说不行,老百姓雪亮的眼睛总是盯着“上面”。

令人欣慰的是,铜陵市委、政府一直在用“给经费不给压力,给政策不给条子”的行动践行公平。10年来,铜陵市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到各委办局,没有给教育局递过一张择校的条子,教育局班子成员也相互约定不批一张条子。现任市长张庆军的孩子转学到铜陵,上的是一所条件普通的中学;而记者在另外一所条件很好的学校采访时,却遇到了外地在铜陵打工的鲍家茂,老鲍的两个女儿都在这所学校上学,因为他打工租住的房子就在这个学区。在铜陵,像鲍家茂的两个女儿一样就近享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了5%。

“十年磨一剑,铜陵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靠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气。”采访中,记者遇到的校长、老师和家长们不止一次用下面两个例子做证明。一个是铜陵的学校特别欢迎教育局组织的两项检查:一项是教育视导,由各个学科教研员组成的视导组到每个学校一蹲就是十天半个月,查看备课、作业批改情况,分头听课,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多方面了解被视导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思路,然后给学校提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方案;一项是一年一度的办学水平评估,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原则,因为客观条件不达标的,不仅考核不扣分,而且教育局还会主动立项,予以扶持。第二个例子是为了促进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大胆地把高中阶段优质资源与义务教育“对接”,把省级示范高中的招生计划提取出来定向分配,每所学校按照初三毕业生的人数获得升学指标配额,到2005年,拿出来定向分配给各初中的配额已经占当年省级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60%。

三问“铜陵现象”,答案有很多很多,但归根到底又只有一点:那就是在发展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公平理念,实实在在去“办好每一所学校”。对此,铜陵交出了一分合格的答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