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前瞻•高端•开放•竞争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祥阳 我有话说

2005年4月,时代先锋宋鱼水、IT精英李开复、革新能手许振超先后登临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发展战略大讲堂发表演讲。此后,青年领袖论坛、明德论坛、青年发展战略交流营、青年创新创业辅导营等一系列有针对性又深受同学喜爱的工作项目也在人大相继启动。项目甫一实施就引发了无数青年学生的极大兴趣,仅2005年就有超过5万

人次的人大学子参加了相关活动。随之成为热点的还有“青年战略发展计划”这个词汇。

前瞻:本着发展规划未来

推进青年学生战略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强调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均衡化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精英人才”的培养。一定意义上说,英才教育应当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中处于领跑者的地位。

实施青年发展战略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战略选择的迫切需要。自主创新是一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革命,而造就大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则是赢得这场革命的关键之举。

实施青年发展战略对于一流大学而言责无旁贷。中国人民大学于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近七十年来每一次都立在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沿;在新时期通过实施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培养勇于担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推进青年战略发展是基于青年学生自身的成才需求。学生接受的信息资源日益丰富,校园生活空间和虚拟空间大大拓展,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增强,主体意识开始凸现。但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使其需要更多的关于未来的规划和指导,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则应运而生。

高端:得其中者法其上

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下,得乎其下”,充满着辩证精神。作为人民大学21世纪育人工程的两大计划之一,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目标则首推“高端”。

青年战略发展计划从学生工作的宏观角度着眼,强调高起点意识、前瞻意识和战略发展意识,通过深化整合社会资源进行高规格的团队熔炼和广泛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升青年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高端教育流程。

塑造勇于担纲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是人民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实施的最高标准。高端人才首先要树立高层次的追求,卓越的人才源于对卓越的追求,将对成才的追求内化为成才的动力,这种动力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最终能发展到什么境界。在人生期望之外,我们把人才目标又分解为若干要素,包括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理论素养、战略思维、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七个方面,分别启动青年发展战略大讲堂、交流营、青年创新创业辅导营、青年领袖论坛、明德论坛等项目,作为提升各种素养的实践平台。

开放:没有围墙的大学

开放是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又一大特点。实施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就是要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并推进资源意识从条块向整合转变,工作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立足于参与、实践、创新的活动和研究平台,我们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或延揽政府要员、商界精英、社会名流、学界泰斗、英雄模范、行业能手传道点拨,或就社会热点汇集青年才俊交流思想启迪智慧,或照准社会需求和专业优势的契合点组建项目团队,有针对性地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

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自由与自助式参与上。该计划的各个活动和项目都最大限度地降低门槛,调动青年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给予受众最大的选择自由。青年战略发展计划通过专门的途径统一发布活动信息和咨询途径,青年学生可对提供的教育和服务产品自我甄别,自愿选择,自由参加,项目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努力不作更多的规范和限制。

竞争:尊重“双重主体”地位

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开放而不松散的保障,更是实现青年战略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

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处于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双重主体的地位,这种地位也是权益,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开拓新的阵地和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育人工作由“生产者导向”向“消费者导向”的转变,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引导青年树立竞争的危机感。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发展自我,满足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当然,对青年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不仅在于应其所需,也不仅仅在于树立危机意识,根本的还是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出有进,能上能下,这套体系才有灵活性,才有感召力,才有生命力。在推进青年战略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设计者和管理者会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同时囿于客观原因,也会限制受众的参与面。青年学生参与项目情况都会在大学生素质拓展系统上留下记录,系统会根据要求自动生成个人青年战略发展报告,这是项目管理者决定青年学生是否继续参与这一项目和可否参与下一项目的主要依据。(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