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宁波大学:搭上宁波发展快车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严红枫 我有话说

与浙江教育界的朋友提起全国四所侨资大学之一的宁波大学,他们开口道出的第一印象几乎都是“宁大为宁波发展做了不少贡献”,这口碑成了宁波大学的品牌。

在大学校长中属于少壮派的聂秋华教授坦诚地告诉记者,其实我们选择了这条发展之路,是经历了一个痛苦过程的:一些干部教师曾认为:“服务地方”的科研

项目,难度不低,档次不高。按现行评价制度,在评职晋级中作用有限;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这样定位似乎目标也不够远大;在与宁波师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后,虽说支起了综合大学的框架,但学科方向分散,学校该朝哪里发展?大家感到迷茫;1991年,率先捐资创建宁波大学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病逝后,学校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经过几年的彷徨与反思,宁波大学校领导醒悟到:宁波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港口都市,学校要快速发展,就要搭上宁波发展的快车。包玉刚先生生前希望通过办宁波大学推动宁波家乡的建设,这是众多宁波籍华侨华人的共同愿望,我们首先立足宁波,再面向全省全国,才更有利于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就地生根柳暗花明

有了明确的定位,重点学科的布局、科研课题的选择,人才的引进,就都有了目标。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宁波市是海洋大市。学校便把原来的水产养殖系、食品工程系、生物系、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合并成一个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海洋环境和海水养殖。连年的过度捕捞使海洋资源开始枯竭,宁波市政府安排一部分渔民上岸养殖。鱼苗的培育、饲料的生产、病虫害的防治、水产品的加工储藏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学院承担了大量的技术培训,解决了不少国际性鱼苗种的技术难题,他们培育的新鱼苗,有的成为出口的主要鱼种,有的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人工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他们研究海水饵料的高值营养培养和筛选技术,为宁波和华东地区水产养殖行业创经济效益几亿元,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宁波信息产业很发达,学校就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列为发展的重点。何加铭教授发明的“微波中继直放站”,大大提高了手机信号的覆盖面,研究成果在宁波大明公司产业化后,成功打入联通市场,两年实现产值六千万元,使加盟这一公司的宁波两大传统企业走出破产阴影,实现了产业升级。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火炬计划的资助。

有些在建校历史上形成的学科,学术力量很强,以前因没找到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发展很慢。学校的办学思路明确后,工学院将爆炸力学的研究理论应用于宁波城市建设中拆除旧建筑的控制爆破,顺利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重大项目。被宁波市政府列为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浙江省也把爆破方案安全评估机构,挂靠在学校相关单位。

数以千计的科研项目,就这样渗透到宁波经济社会命脉的各个产业,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者有之,填补国内空白者有之,获得省市重要奖项者更是比比皆是,宁波产业现代化的程度由此获得大幅度提升。这些项目给学校带来的科研经费,占了总量的七成。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海洋生物学严小军研究员、信息通信专家何加铭教授、工程力学专家王骥教授等一批近年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既是发动机,又是智囊团

1984年,包玉刚先生向邓小平同志陈述办学初衷时说:“宁波有一万多平方公里,比香港大10倍。香港550万人口,有4所大学;宁波500万人口,没有一所大学。所以我打算办一所宁波大学。”邓小平同志当即表示:“我赞成”,并亲笔为学校提写了校名。

宁波大学找准定位之后,不负众望,在承担着国家863课题、973前期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同时,通过科学技术和成果推广转化为宁波提高生产力实现的产值超过数十亿元,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建设的一台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作为一所综合大学,宁波大学也是宁波市政府的智囊团。《入世过度期提高宁波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宁波海洋文化长廊建设研究》等论文,为宁波市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理论层面的宏观视野;《宁波旅游资源普查》、《宁波海岸淤积问题及港口淤积治理》、《宁波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实施方案》等问题的研究,则从各个具体领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2002年至今,宁波大学先后为宁波政府部门完成了近200份综合学科类决策计划,他们的研究成果,囊括了宁波市50%以上的人文社科类奖项。

互动带来双赢

具有爱国爱乡传统的宁波海外实业家,重新燃起了对宁大的信任与热情,继早期捐建的包玉刚图书馆等建筑之后,这些年,“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安中行政楼”、“锦绣活动中心”……一座座拔地而起。几乎每年都有宁波侨商来校考察、捐资。国内外一位又一位知名学者被引进宁大,成为学科带头人;校内一批又一批教师,获得赴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的机会――侨资的投入,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通过办宁波大学来振兴家乡”――包玉刚先生和广大宁波海外华侨华人的热切愿望,儒家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在宁波大学正催生出时代之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