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职教,成才路上不应受“冷遇”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宰飞 徐莹 我有话说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永川市调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诚

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无论从政策还是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但职业学校招生难、招不满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技工短缺已成为国内很多就业市场面临的问题,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出现了“技工荒”。新华社发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永川市调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只有把职业教育办好,才可能真正使其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诚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无论从政策还是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但职业学校招生难、招不满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

“出口”旺盛:职校生受欢迎

到5月中旬,肖硕来北京市天文馆新场馆筹建办工作半年多了,近来他一直在忙着筹备天文馆新场馆的建设工作。在去年北京市天文馆招聘的毕业生中,肖硕和其他十几名同学一起从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毕业来这里工作。

在他们的母校,招聘单位已经开始预定明年的毕业生。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郭华老师说,“这样大批量地来校招学生,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中职学校的学生专业对口,实用性强、成本较低,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北京,在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早在今年2月,2006年3366名毕业生中,2/3有了工作着落,680人应企业急需提前走上了工作岗位。

但从全国来看,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受青睐的同时,就业市场上熟练技术工人“无人可招”的状况还是令很多用人单位大伤脑筋。

2005年,中国职业教育提速,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首次扩招100万,但这对职业教育仅仅是个开始。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而在就业市场上,2005年,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却高达100万之多。

目前全国职业学校14000多所,为什么这么多的职业学校最后还是缺口这么大,尤其在高级技工这方面?在广东,紧缺的数控工人,甚至出现了几十万高薪一人难求的情况。有专家提出:高级技工人才匮乏,已经成了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而这与高级技工的匮乏紧密相关。

教育部统计,近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增长,2004年,中职就业率超过95%,绝大多数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共培养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达14亿人次。

这组数据与同期高校应届毕业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2005年12月9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4年这项统计数字为73%。

“进口”萧条:职业学校招生难

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的同时,另一组数据却显示,职业学校整体的招生情况一直难尽人意。据统计,2000年以来,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对招生数每年均略有上升,但是,中职与普高招生人数的比例却始终不到0.7,且呈下降趋势。教育专家指出,从理论上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理想的比例应该是1:1。

据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生报考学校时,职校排在重点高中之后,是他们的第二选择,地位与区重点差不了多少;近几年“两高扩招”,职校的地位落到了普通高中之后。这样一来,不仅报考人数减少了,而且生源的一大部分都是普高落选的学生。分数低的学生成为职业学校招生的主要来源。

虽然教育部决定2005年和2006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100万。但在一些省份,即便保持原有的招生数,一些中职学校仍然面临“吃不饱”的情况。就北京水利水电学校为例,虽然学校的计划招生数一年比一年少,但仍不能完成预定的招生指标。2004年计划招生820人,实际招生712人;2005年计划招生810人,实际完成711人。学校就业办的郭老师说,他们学校这种招生情况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招生难、招不满,是很多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无人报考的局面。

很多中职学校几乎每年将招生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尽管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做了大量投入,却收效甚微。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对北京等4个城市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65%的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77%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66%的家长表示即使孩子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也不愿意让孩子调剂到高等职业学校。

对高学历的追求已经成为职校学生选择的主流。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曾经对北京市41所中等职业学校做过调查,在了解他们在职高的学习目标时,有49.13%选择“考高职”,11.94%选择“考普通高校”,5.54%选择“考成人高校”,三者总和为66.61%。而选择“在岗位上学习成为高级蓝领、技师型人才”的只占12.28%。

有关专家指出,职业学校生源数量连年减少,不单纯反映了生源问题,更严重的是学生质量逐年下降:一方面,招生难使职业学校对生源质量无暇顾及,另一方面,职校对于生源的选择权较小,招生没有分数线的硬性限制,基本上报考了就得招收。

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中专、技校或职高的教师一致反映近年来学生质量持续下滑。从各学校招生分数反映的情况看,中职学生的质量不高,接收的都是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这一点在中专校也不例外。

生源质量的下滑趋势不仅给职校办学、管理造成了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到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形象。

矛盾背后:根深蒂固的社会成见

一边是就业市场的火爆,一边是招生部门的冷清,尽管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总体好于去年,但形势依然严峻,许多学校未完成招生计划。“出口”畅带来的“进口”旺是有局限性的。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认为,职业学校招生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难在于社会成见。由于“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人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邢晖指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淘汰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报考普高上大学才有面子。一些愿意从事一技之长的学生,也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报考普高,从而压制自己个性的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点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还根深蒂固。

这样的社会偏见,严重损害了学生报考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在于转变社会观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程方平认为,应该在社会上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淡化职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的差异,建立学历和职业资格互认通道,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邢晖指出,国家投资和扩招,是投入方面的支持;而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根本还是要刺激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社会必须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同时要发展职业教育高学历的人才培养,增加职业教育的升学机会。

与此同时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成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为职教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专家认为,要革除重学轻术、重学历轻实践的偏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新的择业观、成才观,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链接

■我国现有的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仅占总数的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了三分之二。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瓶颈。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他们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进程中,将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作用。

■2004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共有2200万,其中820万升入了普通高中,550万人升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另外800万则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按照理论,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理想的比例应该是1∶1。于是,教育部决定2005年和2006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100万。目标是到2010年,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持平。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发展情况,这几年就业率不断攀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供不应求,职业教育在2003年的时候,毕业生的就业率是95.3%,2004年95.4%,我们不妨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在去年以及今年,大学生毕业一次签约率力争实现70%。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和“四个计划”,“四大工程”即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个计划”指实施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以及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