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乌金之海”如何“生态”起来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永锋 我有话说

开篇的话

2006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同时对各地“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废污染防治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首期行动是对内蒙古、宁夏的环保工作进行调查。记者发现,最近一段时间,西部省份在环境改善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同时,随着污染治理工作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记者结合内蒙古、宁夏的采访实践,采写了一组分析性报道,今天刊出首篇。

煤又被称为“乌金”,它不仅是能源,而且是极好的化工原料。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煤矿资源丰富,近年来以煤发电,以煤炼焦,再以充足便宜的“自备电力”来大力发展“高载能产业”,为发展地方经济找到了一条好出路。但现在,无形之中,煤也成了乌海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障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正是因为基于煤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地人这么形容说,2002年前后,“早上十点钟都看不见对面的人”;流过乌海身边的黄河,水质常年保持在“超劣五类”的状态。这几年,乌海市政府狠下决心,市长白向群甘当“关停司令”,小煤矿从几百家关到今年只剩下23家,炭化室炉高在2.8米以下、年产量不足20万吨的焦化厂则全部关闭;主管环保的副市长李志民博士则勇当“拆除大将”,锯掉了不少电石冶炼企业、硅铁冶炼企业的黑烟囱,强迫他们上环保设施。

一个以高载能产业为支柱的城市,怎么才能建成生态城市?白向群解释说:“唯一的办法是靠先进的治污技术和高新技术。只要技术和设施到位,高载能未必等于高耗能,高载能也未必等于高污染。从比较优势来看,我们这地方最适合发展的就是高载能产业,今后相当一段长时间内,这个产业仍旧是乌海的产业基础;乌海也不会永远是资源依赖型城市,我们正在学甘肃白银市,努力向‘非资源型城市’转型。今后,我们要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发展第三产业。乌海还有另外一个‘资源’,就是我们的企业都非常需要治污。理论上说,这有利于促进本地环保产业的发展。可是,我们当前的能力实在不够。我们非常需要能够指导乌海‘聪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我们真的是求贤若渴。”

李志民说:“乌海现在最缺的,是人才,是技术。每年乌海都想了好多种办法吸引人才,来了就给房子,就给高工资,就给充足的科研费用。在乌海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时期,人才来到乌海,肯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现在,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如饥似渴、望眼欲穿,却仍旧盼不来足量、适用的高等级人才。为此,我们最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强化本地的人才能量。”

神华集团在乌海投资建设了一个500万吨的焦化厂。公司负责人李怀国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公司现在有煤,有焦炭,但我们的重点是化工,是对炼焦后产生的诸多‘副产品’的精细深加工。这些‘副产品’,过去的排放物、污染物,今后将是我们企业最重要的利润来源,预计将占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而炼焦的收入最多将只占30%。乌海市政府正在与我们共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我们吸引人才的制度也很灵活多样。希望有更多人才前来乌海工作。”

有意思的是,“找不到好技术”也会成为企业不上治污设施或者上马低效治污设施的托辞。黄河化工集团原本是一家濒临亏损的老国企,前不久被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并购。这家企业过去常年大量抽用黄河水,同时每天向黄河排放将近两百立方米的电石泥浆、次氯酸纳等污水。该公司被环保局强制要求停止向黄河排污,同时上马治污设施。当记者团来暗访时,电石泥浆正汩汩地流向新挖好的几个蓄积池里,希望通过沉淀方法,实现泥水分离。“清液回收利用,干燥后的电石泥寻找场地填埋”。大风一吹,存放了十多年的电石泥堆顿时扬起白尘、扶摇直上。闻讯赶来的企业负责人说:“电石泥的治理和回收利用问题在当前有些困难,我们正在努力寻找相关方案,这需要时间。”而据专家介绍,电石泥只需要用简单的压力方法进行快速“泥水分离”后,完全可在封闭的条件下,装车卖给水泥厂作原料;能够利用这种原料制造水泥的工厂,在陕、甘、宁、蒙交界区一带,并不少见。(本报内蒙古乌海5月1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