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科学基金文化 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2006-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明确了新时期创新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思路,对我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机构,必须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准确把

握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切实为国家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逐步试行科学基金制。”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发展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经费由计划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机制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政府尊重和保护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成功实践。

20年来,科学基金从小到大,蓬勃发展,成绩显著,声誉日隆,基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科学基金制这种良好的制度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而维系这种生机的,则是在实践中不断积淀和发展的一种文化,或称之为科学基金文化。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以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传播、演化的知识和精神体系。其核心是思想观念与价值准则,其魅力是无形而巨大的。有人用“制度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来诠释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颇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没有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来贯彻,再好的制度也会失去活力。

科学基金文化无时无处不在发挥作用:渗透到科学基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到科学基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影响着与科学基金发生联系的每一个人。这种文化映射出科学基金制的实质内涵,集成了科学基金工作的优良传统,不仅体现在科学基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上,也镌刻于科学基金工作者的感悟与记忆之中。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的以弘扬和传承科学基金文化为主题的“我与科学基金”征文活动,得到众多科学家和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从而立之年的青年人,到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几代科技工作者畅谈同一个话题,叙说同一种感受;一篇篇佳作讲述了“我与科学基金”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真情的流露――或记录与科学基金事业之缘分,或颂扬科学民主之风尚,或抒发艰苦创业之感悟,或畅谈服务科学家之体会……以小见大,微而足道,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科技工作者与科学基金难以割舍的情结,见证了科学基金蓬勃发展的历程,折射出一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学基金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从孕育、雏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也需要一个人们对其感悟、认同到接受的过程。科学基金文化虽经几代科学基金人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培育,终究不过20年,仍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但人们却分明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就现阶段而言,我以为,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至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它应当是尊重科学的文化。20年来,科学基金一直贯彻“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为科技界广泛推崇;近期,又提出“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赢得了科技界的广泛认同。上述原则和方针,以尊重科学为根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基金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尊重科学的要义有两点,一是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二是尊重科学规律。

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运用。这一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集中起来就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科学基金所相信和依靠的“群众”,应当是以广大科学家为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上的科学基金文化,就是要尊重科学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由探索的主体作用,使科学基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学家的桥梁和纽带。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不要失掉与广大科学家的联系,而要加强这种联系,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要失去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联系,而要加强这种联系,这是我们发展的基地……密切基金会与广大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和大学的联系,这一点是根本的。”加强科学基金文化建设,就应当倡导真心依靠科学家、密切联系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的管理理念。

尊重科学规律,特别是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按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办事,是在科学基金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基金文化倡导的重要理念。按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办事,就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功能,牢牢把握支持基础研究的定位不动摇;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双力驱动”(科学自身发展的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力的双重驱动)的特征,正确处理自由选题和发挥导向作用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自由探索对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深刻认识科学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刻认识基础研究风险性强等特点,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等等。总之,要使科学基金成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及时雨”,从而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自由探索与创新。建设科学基金文化,就应当把尊重和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的理念融入科学基金管理和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

其二,它应当是公正透明的文化。从尊重科学、服务科学家的理念出发,着眼于为最广大的科学家服务,要求科学基金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基金曾被科学家誉为“公信力最高的平台”,其公正性最为科技界所珍视,也是科学基金文化弥足珍贵的内涵。建设科学基金文化,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基金的公正性,在管理与服务中贯彻公开、透明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科学基金的声誉。

科学基金文化对置身其中的科学家和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有着无形的规范作用。一位科学家在担任科学部主任后,被老同学告诫说,赶快把你们家里的门槛加固。意即当了基金委的“官”,走门子、拉关系的人就会鱼贯而入。可是后来的事实告诉他,家里的门槛平静、安稳得很,根本用不着加固。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科学基金公正评审的文化传统,一方面是他本人自持颇严。我想,我们从事科学基金管理的人,大概都有过与那位科学部主任同样的感受。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20年来,科学基金利用其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自然形成的品牌效应的魅力,为探索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坚持“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身份名望论高低,当属科学基金文化的应有之义。

其三,它应当是激励创新的文化。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对各种科学文化的本质要求。一位科学家深有感触地说,科学基金是播种机,她播撒的是源头创新的种子,培育的是自主创新的希望。当前,我国科技竞争力还相当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短缺,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追根溯源,还是原始性创新缺乏,因此,重塑和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是自主创新的必然要求。建设科学基金文化,就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激励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观念引导、精神培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条件,培养勇争世界第一的民族自信心,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护创新火花,扶植创新种苗,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着力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想,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科学基金文化的使命。

片言不能居要。对科学基金文化的理解,还会随实践的发展逐步深化。科学基金文化是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界加强科技精神文明建设,全社会提倡精神追求、日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探讨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明确科学基金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期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讨论,以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科学基金文化内涵的理解。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展望未来战略机遇期,科学基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国家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高度,不断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准确把握“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把“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落实到全心依靠科学家、密切联系科学家、热情服务科学家的管理实践,为繁荣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