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昆剧《十五贯》带来的启示

2006-05-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昆剧《十五贯》问世已50周年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至今仍为人们所赞同和称道。创演此剧的浙江昆剧团今年又复排此戏,并于近日进京演出。复排的《十五贯》由浙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演出,人们看到了昆曲艺术后继有人的喜人景象,引发了戏剧工作者尤其是昆剧从业人员对《十五贯》当年创演的回忆和深思,

而此剧对当代昆剧传承发展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更是引起了戏剧工作者的研讨和探究。

昆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浙江则是昆剧艺术起源、兴盛、发展的重要文化区域之一,它既是南戏的故乡,元杂剧南移的创作演出中心,又是传奇时期昆曲兴盛的第一流行地。但解放前后,昆剧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全国没有一个专业剧团,昆曲艺人处境悲惨。直至1956年4月,浙江昆剧团作为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昆剧团,将传统名剧《双熊梦》改编成惊世之作《十五贯》,并进京演出,轰动京城。该团在京46天,共演出47场,观众人数达7万余人,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昆曲艺术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之后,全国又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等5个昆剧院团,几成绝唱的昆剧艺术终于焕发了新的生机,《十五贯》也由此成就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千古佳话。

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也加大了对昆曲艺术的扶持。但要使昆曲走出困境,各昆剧院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在艺术创作上就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难题。此时回首《十五贯》,它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艺术启迪和真切的实践体会。其一,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应是昆剧持之以恒的艺术精神。昆剧新中国成立前夕几成绝唱,究其原因,与它在剧目创新上的衰竭有关。《十五贯》之所以成功,即在于它以继承中求发展,锐意探索、趋新求变的结果。首先它抛开了昆曲“才子佳人”惯常题材和“生旦并重”的角色安排,而以情节曲折的公案戏来引人共鸣。其次,它剪除了另外一起冤案支线,讲述了一个紧凑、完整的故事,这是它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其二,出人出戏,与时俱进,应是昆剧始终如一的艺术情怀。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优秀艺术新人,是昆剧艺术长盛不衰之根本。《十五贯》的成功,与“传”字辈老艺人的心血分不开。在他们的传承下,浙昆又培养了“世”、“盛”、“秀”三代昆曲人才,浙昆还创演了《西园记》、《浮沉记》、《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少年游》、《公孙子都》等诸多堪称力作的新戏。而《十五贯》所体现出的时代性、人民性和艺术性,也不断启示昆曲工作者要有与时俱进的当代人文精神和艺术情怀,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贴近时代和群众的优秀作品。其三,创作精品,树立品牌,应是昆剧艺术秉持不变的艺术追求。《十五贯》是新中国昆曲剧目创作、继承出新的一部艺术精品,同时也是浙昆的文化品牌。各昆剧院团应强化艺术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的意识,在继承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