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祖国的江河治理事业

2006-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杨静 我有话说

群体档案

清华大学“流域水沙过程与临界调控机理”创新研究群体,依托于清华大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水沙数学模型、两相流理论、河流生态环境等研究。在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同时,创新群体成员还积极参与我国江河治理的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创新群体成员包括:王光谦、周建军、王兆印、余锡平、王兴奎、张红武、方红卫、吴保生、邵学军、钟德钰、李丹勋、傅旭东、夏军强、黄跃飞、魏加华、刘家宏。

泥沙研究就在中国

由于中国河流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该创新群体研究的泥沙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水沙研究主要偏重于河流的水沙控制,至于像水沙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并不在研究范畴内――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追溯水沙的来源也很重要。为弥补学科上的不足,我们提出‘泥沙研究要上岸’,着力开展流域泥沙研究。”学术带头人王光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创新群体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突破。

近年来,围绕着既定的科学目标,创新群体开展了高水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例如,初步建立了流域水沙调控和河流泥沙淤积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流域植被发育、土壤侵蚀、人类活动影响”之间的关系、河道内水沙运动基本规律等为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地开发了适用于黄河全流域的数字流域模型,提供了全流域各级尺度上认识水沙运动规律的新工具;对三门峡水库和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控方法和运行方式进行研究,成功解决了重大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工程运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群体的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创新群体成员有1人代表中国在国际水力学会(IAHR)担任理事,多人担任专项委员;2004年,创新群体骨干成员王兆印发起成立的世界泥沙学会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响应;2004年,创新群体成员共同孕育的前瞻性研究课题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建议并成功申请了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项目“黄河下游泥沙与地貌预报模型”。

高水平的学术只有与国家的重
大需求相结合才能体现出价值

“对事业的热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种精神动力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宝贵的价值。”王光谦说。

多年来,创新群体成员积极参与数字黄河的规划、保护母亲河不断流以及三峡工程的科学管理等国家重大工程实践,并为此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和汗水。

数字流域模型能够模拟全流域的降雨、径流及产沙输沙等过程,在流域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土保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数字河流建设得到重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但是作为数字河流“引擎”的流域模型开发还相对滞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该创新群体结合国家“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研究开发了大流域数字流域模型。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已将该模型作为黄河洪水泥沙调度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型,特别是用来预报过去无法预报的潼关水沙过程。

如何采用现代化的调控手段,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流域水资源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创新群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变化情势和国内外流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流域水量调控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体系,并在黄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中得到应用。

此外,创新群体还承担了为三峡工程的泥沙、洪水和发电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重任。“为了能获得超前的理论指导实际应用,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的探索精神,希望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为三峡工程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使其发挥更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创新群体核心成员周建军此言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让祖国的江河事业后继有人

创新群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好的科研成果,王光谦认为,除了自身的努力与潜质外,还要感谢清华大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平台,同时也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创新群体16名成员都是本国培养的博士,大多数有长期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水沙,造福人民”的理想,大家扎根于清华大学这苑“沃土”,形成了水沙学科的优势创新研究群体。

由于1998年的大洪水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影响,国家更加重视并加强了与洪水相关的灾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水利学科主任陈式慧的建议下,“江河泥沙灾害形成基理及防治措施”课题得以立项。“这个国家‘九五’期间最大的项目被出乎意料地交由当时还只有30多岁的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完成,令人感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仅仅资助项目,还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结果证明,我们没有辜负人们的信任和期望。”那次重大的机遇给王光谦和王兆印等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正是从那时起,创新群体的前身初见雏形。

当年的亲历和体会,使王光谦等人深知大胆启用、培养年轻人对于一个群体和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新群体对年轻人的发展有一个规划和要求,那就是: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理论方向和一个实际应用的领域。“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并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生产需求和人民生活需求,这些年轻人将来才能成长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才能努力为我国的大江大河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王光谦等人坚定地说。

学术带头人王光谦(右四)与群体成员在一起,他们的身后是团队的创新成果之一――数字流域模型系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