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白茫雪山上的守护神

2006-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夏斐 我有话说

在海拔3000米到4500米之间铲雪挖冰;在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的雪山路上填砂补坑;脸庞不仅变黑,还会每年脱去一层皮……

这就是云南省迪庆州白茫雪山上的守护神――鱼归道班。

这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天路道班。4月10日,记者随陈刚毅采访团路过这里。

面对3男2女五个藏族青年,感动不足以形容记者内心的波澜。让我们随便听听其中一位的故事吧。

我采访的主角叫卓玛拉茨,她今年31岁,是这里年龄最小的职工,从云南昆明安宁技校毕业,已经在这里干了6年。

她的孩子已3岁了,可是她每周只回家一次,孩子完全交给婆婆照顾。她每月工资补贴家用就要花掉800元,所以节余不多。3年前山上才有手机信号,她才可以经常跟孩子通电话。

她说:苦是苦一点,有时要在山上住10多天,有时落石擦着耳边飞,有时冻得快要死掉。但是,看到过往的车子一辆辆从身边安全驶过,真高兴啊!

我忍不住拍下了她的照片和她每月可能要住的车子。车子里有8张床,但每次上山只有4个人,不仅害怕,而且不保暖。车子可以挡风,但寒气又潮湿,使她们大部分都落下了风湿病。

这个鱼归道班共养护38公里路段。其中有21公里弹石路,就是用圆圆的石头一块一块拼镶成的路,这路防滑,大雪天不易大面积结冰,因为凸凹不平,容易刹车。但是养护这种路特别难。难在如果破了一块,必须找到相同大小的圆石头再镶进去。姑娘们有时就不得不在雪地里挖石头,大小不一致,就继续再挖,直到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为止。想想吧,有时会零下30摄氏度,雪地里,她们的手又肿又红,脸已不是红色了,是那种紫色了。裂口和冻疮已没人把它当做一回事了。

寒冷、缺氧、孤独、潮气重、紫外线强、缺医少药、吃夹生饭是雪山鱼归道班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是,这里的养路工不仅养好了公路,保障了安全畅通,而且还经常救护过往雪山的车辆和行人。车辆打滑,陷进侧沟里,因故障抛锚,行人头痛、呕吐甚至晕倒,遇到这些情况公路职工都主动地帮助客人拉车修车、捧茶送水、拿出自备药给病人吃,给过往行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鱼归道班给空旷孤寂的雪山带来了生命的气息。那起满“老茧”写满沧桑的脸庞,那紫黑的皮肤、浑浊的眼神,那熊掌般粗糙的双手,是寒冷缺氧、风霜雪雨、日光雪光侵蚀的痕迹,是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见证。然而,这里没有怨言和诅咒,只有雪山养路人的朴实无华和吃苦耐劳的铺路石精神。

在我们告别时,她们唱起了歌:

友谊的花朵开在雪山上,幸福的回忆留在心坎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