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作品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6-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 我有话说
五月的江苏华西村,风光无限。而在此召开的全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更增添了万紫千红的气象。作为继1962年、1995年之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这是检阅,亦是动员。回头看,是“五四”之后中国近百年来乡土文学的深厚积淀;向前望,是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向文学发出的新召唤。一边厢,是华西村,以及更为广
阔的祖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昭示;一边厢,是作家们热情真诚应对时代呼唤的生花妙笔。有时候,是对于“三农”问题的严肃思考;有时候,是对于农村巨变的热情讴歌……文学与现实交相辉映,创作与生活同声同息,共同写就一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壮丽篇章。

记载农村历史脉动

对于一个农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来说,欲写中国,不能绕开农村与农民。检点中国农村题材创作,仿佛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农村大地的风起云涌、沧桑巨变,无不记录其中。

从鲁迅的《故乡》、茅盾的《春蚕》、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中,可以窥见“五四”之后中国农村的变迁。之后,《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风云初记》、《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则成为人们了解解放区农村生活的镜子。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几次热火朝天的变革更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李家庄的变迁》、《创业史》、《李双双小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

进入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又迎来了新的高潮。无论是反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描述农民进城打工潮,文学都不曾缺席。《许茂和他的儿女们》、“陈奂生系列”、“商州系列”、《芙蓉镇》、《万家诉讼》、《人生》、《天高地厚》、《泥鳅》等作品,都为描绘当代农村巨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雨果曾说:“时代的每一个浪潮都在文化遗物上留下自己的冲击土,每一代都留下了自己的一层,每一个人都填上自己的石块。”可以说,丰富的农村题材创作成果仿佛构成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一部编年史,从中能够感受到历史前进的强烈脉动。

担当作家社会责任

从“五四”乡土文学发轫之时,各位文学家就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中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思,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与责任。这种使命和良知,在农村文学传统中一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恩泽至今。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以“伤痕”、“反思”等形式,直面农村改革中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高晓声写作《陈奂生上城》时“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的情绪,大概可以代表作家们的心声。近十多年来,无论是正面表现农村改革现实的《大江沉重》、《歇马山庄》、《天高地厚》、《多彩的乡村》,还是表现当下生活的《乡谣》、《大漠祭》、《泥鳅》;无论是长篇小说如《白鹿原》、《缱绻与决绝》、《弥天》、《羊的门》、《九月寓言》,还是中短篇小说如《挑担茶叶上北京》、《年前年后》、《天知地知》、《奔跑的火光》、《救灾记》、《酒鬼的鱼鹰》,都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充满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报告文学也同样重任在肩。《大山的呼唤》、《根本利益》、《国家行动》、《命运的迁徙》、《渴》、《你代表谁》等报告文学或塑造时代英雄形象,或关注三峡移民等问题,在快速反映时代、反映现实方面表现了报告文学的优势。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今年是赵树理诞辰100周年、柳青诞辰90周年,当年赵树理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关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柳青全家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参加和体验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这种深入生活、担当责任的气度、胸怀、激情和勇气,至今仍富有启示意义。

呼唤直面时代力作

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欣欣向荣,遍地开花,仅从在各奖项中所占比例即可窥见其创作的丰硕成果:《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茶人三部曲》等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在历届鲁迅文学奖中,农村题材更占了半壁江山。尤其是在去年评出的第三届鲁迅奖中,《玉米》、《松鸦为什么鸣叫》、《好大一对羊》、《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四部农村题材创作包揽了中篇全部奖项,更显现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雄厚实力。

但是,检点硕果之时,也不能不看到,当代农村创作中,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远远少于反映农村历史变迁的作品。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一直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而新时代,又向作家发出了新召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展示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描绘新时代农民身上的改革发展意识、科学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塑造农村改革的闯将、勤劳致富者、农民企业家、科技兴农带头人等新形象,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一些作家已经开始敏锐回应新时代的深情召唤。《大江沉重》把县、乡镇和农村的变革发展结合起来描绘,已经预示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某种特色,而它所创造的披荆斩棘的人物,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英雄颂歌;《天高地厚》、《大雪无香》、《九月还乡》等作品把农村变化的新信息组织到了自己色彩斑斓的创作中;《泥鳅》描绘身为“城市异乡者”的农民为改变自己的文化身份所付出的努力;《湖光山色》和《红煤》则表达了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新的人格建设的深沉思考……

新农村,新体验,新作品。火热的现实亦给文学提出了挑战:如何“贴着地面行走”,真正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反映现实农村的一些矛盾;如何多创作像《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凸现农民主体性的作品……说到底,“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如何成为当代土地的真正“代言人”,这将是新时代农村文学创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